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成果
传统经典的不同读法——《丧家狗:我读<论语>》出版座谈会综述
发布日期:2007-04-28         浏览数:


      2007年4月22日,李零新书《丧家狗:我读<论语>》出版座谈会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序幕厅举行。二十多名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了座谈会,围绕“传统经典的不同读法”这个主题,以及当下的国学热、论语热展开讨论。


    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研究员在致辞中,谈到该书作者李零先生身上流淌着鲁迅、胡适、五四新文化人的血液,他的眼光和五四这一批先驱者的眼光非常接近。


  主持人刘苏里先生(万圣书园总经理)指出除了在该书中提到的《论语》十家以外,要列第十一家,就是李零先生。他猜想今天参会的嘉宾是为了三个人来的:一个是为孔子来的、一个是为李零先生来的,还有就是为自己来的。钱理群教授认为还要加一个“为鲁迅而来”,他认为在鲁迅博物馆开这个会,是非常意味深长的,因为长时间以来把孔子和鲁迅绝对对立,但是他们同时也有精神上的一些相通。从孔子到鲁迅构成了一个传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真正的传统。
  陈明先生首先发言,提出这本书的一个公式:作家的文采+训诂家的眼界+愤青的心态=这本书。


    刘东教授指出这本书对他个人的作用就是聚敛的作用,他认为《论语》的各种解经的过程,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从朴素走向辉煌、成熟的过程,不能够完全用还原的办法去看,然后把孔子之后的历史都完全看成是胡说的历史。当然,李零的书跟别人的书都不一样。他认为这本书里除了学术价值以外,还是李零的夫子自道,李零就是一个丧家狗。此外,孔子不仅是一个有忧的人,他也有乐的一面,这才能够化成中国文化的大师。孔子喜欢韶乐,喜欢诗,孔子不仅仅是丧家狗。


    王焱研究员说“丧家狗”这个书名,让他想起鲁迅讲魏晋人物的时候,指出竹林七贤的非汤武而薄周孔。他不太赞同陈明先生说的训诂就是愤青。他觉得李零这个解读《论语》的方法应该是中国经典的一种正宗的解释方法,就是用历史去解释经典,而不是用儒家的那些东西。他认为李零的书很成功,提供了一个特别可靠的文本。李零自己在前人文本基础上自己所做的发挥,这些当然见仁见智了。这是好的开始。


    秦晖教授对陈明先生讲的“训诂”表示理解,不仅要从字词着眼,而且要把它放在历史的发展脉络当中。他非常赞成“训诂”。他觉得不管我们是不是把《论语》当做经典,但是它的确反映了孔子很完整的价值体系。他认为孔子也是“愤青”。其实孔子毕生所做的就是整理西周典籍。他的确是愤世嫉俗,归根到底,就是他认为当时这个社会已经背离了过去的——他认为是三代,但是主要是西周的——一整套在他看来非常完美的价值体系。他整理西周典籍,就是力图恢复这一套体系。严格地说,孔子是在阐述一种贵族社会的价值体系,这种贵族社会的价值体系肯定是和孔子以后的时代的价值体系有很大的差异的。因此,孔子的确有很强的如陈明说的“愤青”心态,或者说批判意识。当然,他认为这里面包含了很多对我们现代社会来说,有正面价值的东西。
  刘梦溪研究员提出有两个孔子,一个是思想家的孔子,还有一个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的孔子,这两个孔子是不同的。第二个孔子是跟社会制度连在一起的。李零的解读不是针对这两个孔子,他解读的是《论语》里面的孔子,他的题目以及对孔子当时的情状、精神世界的描述是符合实际的。李零不是愤青,他真身没坏。但也有两个李零,一个是写非常严谨的学术论文的很严谨的学者;第二个李零是语言带有解构性的,这种语言有它的力度。李零在解读中把现在的事情加进去,叫做古典今写。
    唐晓峰教授认为这本书后面摘录的话摘得非常好。第一句话几乎可以说是李零在解说《论语》当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看法,就是孔子不是圣人。这一点显然区分于把孔子说成是大成之圣,但这种思路已经是源远流长,今天好像这个思路又在开始,那么李零针对这些东西有鲜明的看法,把孔子从圣人的位置上还原下来,这是史学家的基本立场。
  张国刚教授谈到现在之所以开这个座谈会,出这么多关于《论语》的书,还是因为大众对这个感兴趣吧。他在上海讲到对于丹的《论语》有一点不满的时候,几乎是受到了围攻。李零作为一个学者,他需要做一个在训诂学上在解释上非常可靠的东西,然后使很多不是专门研究《论语》、对《论语》懂得甚少的人读起来避免有很多错误。因为《论语》年代久远,需要有对词语有很深认识的人,读得更加准确一些。其实老百姓读的时候不需要太准确的。那么当今之世,《论语》热也好、国学热也好,官方有官方的需求、老百姓有老百姓的需求。学者应该怎么做,李零应该是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王学泰研究员认为孔子的想法是周朝产生的,实际上《论语》处理的问题,是熟人社会的问题,除了君臣以外,五伦关系都是熟人的关系。而我们现在的社会中面对的绝大多数是陌生人,跟以前那个社会完全不同了。这本书是李零先生充分利用了他考古和史学方面的知识,并且把汉代《论语》的几个本子做了一些比较。他把“经”和“传”的东西分开了,解释了经典、神圣化的东西。另外他在解释字句方面也充分利用了文字的考订。这本书在很多地方是做得不错,还原了孔子在《论语》中的面貌。因为过去孔子形象到孟子的时候地位非常高了,但是孔子在生前就有人称之为圣人,这倒不是弟子吹捧出来的。但是那会儿“圣人”并不像现在这个“圣人”地位那么高,这个“圣”就是耳聪目明,思维比较敏捷的人就可以叫做“圣”。那么从“圣”的道德性来看是宋以后,董仲舒是把孔子作为教主,我们后代所接受的孔子形象应该是宋明理学固有的。这本书好就是它还原了孔子本来的形象。
    余世存先生:跟诸位比起来,我更和这本书的题目非常接近,我的生存状况也是丧家之狗。看了这本书我非常开心的一件事就是忽然觉得我已经够“野”了,算是一个丧家狗,但发现李零老师也很“野”,他在解读当中也有很多自己的东西,这个东西我看了是有点悠然神会的味道。在读经典的过程当中,李零老师把现代的很多东西,电影啦,甚至文革时代的语言,特别是北京人的京腔京韵都加到了论语当中去。我同意大家说的在文字上文本上有还原的作用。这个可能是起了解构或者是去伪的作用,这个我觉得都是蛮好的,我也非常受益。
  吴思先生:这个书的书名《丧家狗》,很好。我想像我心目中的孔子和孟子一直到董仲舒,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做了一个笼头。这个笼头不是铁的,不是绳子,而是橡皮筋的,这是儒家的礼义、仁义。他们想套的也不是马、骡子,是猛兽。最后的结果是总是套不上,到了董仲舒那里更明显了,他说我能够解释天意,然后被他弟子告发了,结果差点丢了性命。这个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谈。但是如果消极的方面来讲他们就是丧家犬。我觉得丧家狗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我看了李零描绘的孔子的形象,我觉得和我原来想像的非常接近,只不过一个说正面、一个说反面的。李零不像朱熹有那么强的主观性。李零就是老老实实地有什么说什么,还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背景知识。而且他古文字的工夫也对这个解释大有好处。我觉得李零干了一个好活儿,这个活儿是,不管我们以后怎么做文化的建设,它都应该有一个踏实的、可靠的版本,现在这个版本已经很厉害了。
  谢如光先生:我们“百家讲坛”片头上有一句话是:“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吸收百家之说”,“百家讲坛”就是一个搞不同读法的。
  我想刚才诸位谈到的李零的书“最接近《论语》的孔子”,跟他用一种现代人解读的方式也应该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可能这样的解读方式,渗透进了很多现代人对孔子、论语的解读,也许就更靠近了文本的本身,这是我一个外行人今天来的一点点感想。
  于丹讲完之后引起的震动比较大,可能是在大众的层面更受欢迎,像李先生这样的解读,到底哪个好、哪个不好,我觉得我们不要很早地做一个什么结论,还是让这样的一些解读方式都存在。这样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播可能会更加有益。
  本来易中天也要来的,但是他去美国给华侨讲三国了,所以他不能来了。他写了一封信,对李先生出书这个活动不能来表示歉意,我来念一下:“李零先生尊鉴:先生道德文章,向为弟所钦佩景仰。惟因奉命赴美,不能亲聆先生教诲,遗憾之至。先生巨著,当即拜读,读后心得,容后禀报。专此。并颂研讨会圆满成功。易中天。07年4月17日。”
    雷颐研究员:李零能把这种很严肃的学术的文字和一种文学性带有调侃性的文字结合起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奇特的文体。我喜欢用章先生的办法,六经皆史,把经当作史来读,作为历史研究的对象,来一层一层地剖析、还原,恰恰我觉得这是这本书的最精彩之处。我不同意前面两位先生说完全是训诂的,对训诂多少有点看不起的态度,我觉得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的解剖。
  第二点,我是搞中国近代史的,自然而然就要谈到五四运动。五四这一步,就是中国近代化、现代化实际上是被逼出来的,是被打出来的,被揍出来的。五四反对的儒家主要不是所谓原来的孔子或者是本来的,因为他在历史的过程中已经被塑造成这样,已经这样被利用了,我们反对的就是这个。最起码的,做历史的人,要做历史的还原、剖析、解剖,我觉得这一点李零做得很成功。


    钱理群教授:李零这本书引起了我非常强烈的共鸣。这本书是他在北京大学讲学的成果。我觉得这提供了一个范例、一个榜样。就是说要引导年轻人一字一句读经典,首先是读原著,而且这个读是有引导的。因为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我们现在不读原著。
   第二点,李零对文本除了它原典的解释之外,他还做了他自己的阐释,有他自己的孔子观。这个集中体现在题目上就是“丧家狗”。我读“丧家狗”这个词的时候,当然有一点调侃的意思,但我觉得他后面有一种执著的精神,一种悲哀。丧家狗就是有自己的理想,不断地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但是又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找不到还要找,不断地寻找。我认为这是抓住了孔子的本质的东西,而且我觉得这可能是一切真正的知识分子本质的东西。李零的解读是一个心灵的相遇,是李零和孔子的心灵相遇。所以有先生说李零也是“丧家狗”,他肯定是“丧家狗”。我刚才说我有强烈的共鸣,原因就是我也是“丧家狗”。但是我觉得这个“丧家狗”命题的提出,它的意义,还不仅仅在于它是心灵相遇的结果,我认为他是有针对性的,是针对当下的这种孔子热或者是国学热的几种倾向。我觉得李零这本书在当下中国国学热当中,是一股很好的清醒剂,所以我对他有一个非常高的评价。国学热的背后其实是我们民族一些很不好的心理,绝对的自卑到自大。现在总算有一个学者出来引导大家认真读原著,来抵御当前在我看来不大正常的国学风。
   我并不反对读经典,而且我觉得当下包括在年轻一代提倡读经典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我们中学,因为现在中学正在搞选修课,我觉得中学应该开设几门基本选修课。我开了四大门《论语》(当然同时还有《庄子》)、胡适、《红楼梦》、鲁迅,当然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开很多,但是一定要把这四门课作为引导年轻人的经典。


    王得后研究员:我是因为读鲁迅连带着读《论语》。在我读过的几本《论语》当中,我觉得李零这一本最好,给我的教益和启发最多。他好在哪儿呢?我觉得他有三个融汇贯通。一个是他古文字、考古和古文献的融汇贯通。第二个是古今中外融汇贯通。第三个是把知识、文化、思想融汇贯通。刚才有位先生说李零是愤青,我倒是没有这个感觉,我觉得按照原典的接近原貌的阅读以后,从这里生发出什么感想,这是我们今人读古典应该有的,你可以有不同的取向和不同的评价。这是我的第一个感觉。我这两天一直在想的,我要向李零先生表示我的敬意和感谢。刚才钱理群先生有一句话我非常赞同,我打开这本书也想像,李零教授这个班的学生这样听课确实是一种幸福。
  第二点刚才大家都说传统经典的不同读法,大家都赞美这个说法,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不同的读法是一种事实,但是对于传统和经典应该怎么读是有标准的。不能说没有标准,我举一个大家可能会体会我意见的例子,如果在这里座谈《鲁迅全集》的出版,也用这个标题:鲁迅的不同读法,我不知道有多少先生、多少同志赞同这个题目。大家非常清楚。
    第三个意见,刚才钱理群说李零就是丧家狗、鲁迅也是丧家狗、他也是丧家狗。别人我不清楚,包括李零先生我也不熟悉,但是我读了李零先生的书,我敢说一句李零先生不是丧家狗。钱理群先生也不是丧家狗,鲁迅我读了几十年,我觉得鲁迅绝对不是丧家狗。丧家狗是孔子自己承认的一种说法。我觉得有一个关键,孔子是想作王者师,但是没有一个人听他,所以他才说自己是丧家狗。李零先生我读他的《论语》,他没有这个想法。所以老钱也没有做王者师的想法,鲁迅有王者师的想法吗?但是做王者师确实是儒家根本的想法,大家读了鲁迅《流氓的变迁》以后就知道了,所以他丧家是丧在这儿,如果没有想做王者师的人就不会成为丧家狗。
  刘军宁研究员:我从这本书里面,以及从目前整个社会的精神状况来看,今天的中国的确有点像文艺复兴初期的意大利那样,对古典文化出奇地感兴趣,到处寻找新的文本,如果要是有新的竹简、帛书出来会吸引所有人的目光。所以我有中国有文艺复兴苗头的联想,而且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跟五四时代相比,今天喊“打倒传统”这样的人群非常地少。所以我觉得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下,李零先生这本书出来很正常,是一个非常非常不令人意外的一个动向。李零先生作为学古典文学和古文字、甚至考古的,那么多年不写这本书,到现在写这本书,我想他也感觉到了这种社会趋势。李零先生也的确提供了一个典范,这本书可能也会成为第十一本书,这本书一改过去注释版本的这种刻板的面孔,把文字、生活、历史、思想、个人经历全部结合到里面去,的确是一个很日常化的一种解读方式,这在这个社会潮流当中,这样对待经典是有很特别意义的。我觉得以后会有很多人朝着这条路走下去,不论是拿这种方法做《论语》还是做其他的书。
  第二点我想请李零先生澄清一下丧家犬的问题,这个问题一开始就引起了强烈的争论。我觉得有两个丧家犬,一个是因为没有精神家园成为丧家犬。还有一个是有非常明确的精神家园,但是这个精神家园不被官方所接受,而成为丧家犬。这两种丧家犬是完全不一样的丧家犬,那么,孔子到底是哪种丧家犬。
    那么最后一点我想讲对迄今为止的看法。我觉得尽管李零先生的书在方式上有一定的突破,但是他基本上还是与传统的注释式的研究没有太根本的区别。那么很多人在这里提到一个还原的问题,我觉得这个还原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方式之一。我以前提出一个观点就是传统不仅是固定的,而且是演化的。那么演化的就意味着他可以通过演化会不知不觉变成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有一个例子就是从“桃之夭夭”到“逃之夭夭”。我觉得研究中国的经典,还原是一种根本的方法,但是仅仅停留在还原或者趋向于还原这个阶段还是远远不够的。我觉得在中国今天研究、传播中国古代的经典,除了一般文化教育意义上的而言,有一个根本的使命,就是在孔子和其他古代先知所奠定的精神家园基础之上,寻找新的精神家园。


    李零教授:大家争论丧家狗的问题,说我是一个丧家狗或者说钱老师、余世存先生是不是丧家狗,孔子是不是丧家狗,或者说鲁迅是不是丧家狗,其实我没有想得那么多。我不是孔子,我也不敢自比孔子。当然我也不是王小波,我也不是王朔。“青”肯定不是了,因为我已经比较老了。
  其实关于“丧家狗”的概念,最主要还是在总结三里面所讲的概念,就是我提到这个知识分子当他批评现实的时候,他总是拿着一个非常理想的东西,而这个理想的东西可能是带有幻想性的,这是作为知识分子应该特别警惕的一件事情。但是我就是指出他这种非常理想的东西,甚至带有幻想的东西跟现实是有很大的距离的,经常会在现实面前碰壁,所以我关于丧家狗的理解其实也并不复杂,基本上写在我的总结三里面。
  另外我觉得刚才有几位先生指出的非常地重要,就是今天我们在鲁迅博物馆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对于孔子的讨论也牵扯到鲁迅。现在好多人认为鲁迅是反传统的、主张人们不读古书。其实仔细看一看,鲁迅也并没有绝对地说大家不去读古书,他是说在当时的情况下以新学为重。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