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成果
纪念汪曾祺研讨会暨书画手稿图片展在鲁博举行
发布日期:2007-05-23         浏览数:


    2007年5月18日,为纪念汪曾祺逝世十周年,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作家协会、北京文学杂志社、高邮市委市政府在鲁迅博物馆联合举办“纪念汪曾祺研讨会暨书画手稿图片展”。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名誉副主席邓友梅和林斤澜、赵大年、陈世崇、赵金九、刘庆邦、阎连科、张守仁、何镇邦、白烨、陈福民、胡平、季红真、解玺璋、章德宁、陈徒手、邱华栋、韩小蕙、徐小斌、王升山等4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由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主持,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李青代表主办单位致辞。铁凝在发言中说:汪曾祺是北京文学界的一面旗帜,是中国文学界的骄傲。他是文学界的一位大师,他的文学成就一直受到文学界的高度肯定,他的文学作品有众多读者的喜爱,他的学养、人品和文品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病逝于1997年5月16日,享年77岁。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代表作有小说《大淖记事》、《受戒》、《异秉》等,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散文集《蒲桥集》、论文集《晚翠文谈》等,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担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1948年到北平,任职于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1958年被错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1979年重新开始文学创作。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小说《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继承了明清笔记和散文的传统,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的西方现代理论,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景物。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短篇小说、散文随笔及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与会代表认为,汪老虽已故去,但他的作品却给人们留下了恒久的记忆,他精彩的小说、散文、戏剧剧本是二十世纪文学宝库中璀灿的明珠,也是当代文学史上极有价值的研究文本。他的贡献,我们始终铭记于心。


    会上,《汪曾祺的一生》展展出了汪老的100多页手稿、30幅字画、200余幅图片和几十本图书。从5月18日至6月1日,《汪曾祺的一生》展将继续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展出。
    汪曾祺与《北京文学》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