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成果
浅析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发布日期:2011-03-21         浏览数:

                                                                     夏晓静

内容摘要: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工作为文化遗产的科学管理和保护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馆藏文物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为了更好地开展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学和技术战略研究工作,2004年,国家文物局统一部署,开始对全国的文物收藏单位进行科学调研——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2005年,北京鲁迅博物馆也成为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 项目的重点调查单位,这项工作厘清了鲁迅文化遗产的现状,为日后文物进行科学的处理以及科学的保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关键词: 馆藏文物  腐蚀  保护  文化遗产


  馆藏文物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20世纪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成为当下中国乃至全世界普遍关心的课题。为了更好地开展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学和技术战略研究工作,2004年,国家文物局统一部署,开始对全国的文物收藏单位进行科学调研——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2005年,北京鲁迅博物馆也成为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 项目的重点调查单位,这项工作厘清了鲁迅文物的现状,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鲁迅文化已成为20世纪的文化经典,保护好鲁迅文化遗产,就是留住了20世纪对鲁迅的记忆。本文意在对这一项目中发现的问题作一些分析和探究。


一、 馆藏文物的特点
  北京鲁迅博物馆是我国建国后最早建立的“人物传记性文学博物馆”。创建于1956年9月,属于近现代文化名人类博物馆。今年,在国家首次博物馆评审中,我馆又被评为 “国家一级博物馆”。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六家纪念鲁迅的场所,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南京。这六个地方都是鲁迅曾经读书、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但只有北京是博物馆,其它馆都定为纪念馆。因为鲁迅手稿、藏书、拓片、生活用品以及生平史料等大部分都收藏在北京馆。鲁迅旧居又是鲁迅在北京居住过的旧居中,保存最完整、最完好的一处。这座旧居是鲁迅带病,跑了宣武区、西直门、德胜门、阜成门等十几个地方后选中的,并亲自设计、有房契、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一处。博物馆因鲁迅旧居和鲁迅生前的大部分文物而建立,鲁迅旧居和馆藏文物又因有了博物馆而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作为近现代名人博物馆,我馆馆藏文物可以说是很丰富了,既有以鲁迅文物、鲁迅亲友文物为主体的藏品,又收藏有鲁迅同时代人的文物。鲁迅文物不仅有手稿、书信、日记、译稿等重要手迹,还有藏书、藏画、藏碑拓、藏古代器物及其生平活动的各种史料;亲友文物有母亲、夫人、兄弟等人的遗物;鲁迅同时代人文物主要有钱玄同、许寿裳、江绍原、章太炎、徐炳昶、魏建功、萧军、萧红等人的遗物。文物总数量为15348件(不包括馆藏文物腐蚀调查工作后又征集到的文物),其中纸质文物占到馆藏文物的90%以上。
  在这些纸质文物中,民国时期的书籍、期刊和报纸等类占到近50%,它们虽然“年龄”只有六七十岁,但因纸张变黄、变脆、掉渣等原因,有一些非常珍贵的期刊已无法让读者查阅了,如鲁迅收藏的《豫报副刊》,1925年5月4日至同年8月31日,共112期,是当时具有进步倾向的综合性文艺副刊日报,这一刊物在国内很难找到第二份这样全的了。为了保护这些纸质文物,我馆于1998年,开展了《鲁迅收藏报刊数据库检索系统》、《鲁迅文物资料多媒体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发工作,将鲁迅手稿、文献和一部份期刊报纸进行了扫描,实现了鲁迅博物馆文物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让文物“活”了起来,既保护了文物,又发挥了文物的作用。但由于资金的匮乏,鲁迅收藏民国时期的藏书和大部分期刊还没有得到抢救,目前,国家开始从宏观保护文物转移到微观保护上来,“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工作,为这一保护提供了契机。

二、 馆藏文物受腐蚀原因分析
  2005年,我馆首次运用科学的检测方式对馆藏1347件文物进行了初步调查。涉及纸质、金属、石质、陶瓷、纺织品、竹木漆器等七大类文物。

文物质地统计数据表

 

  

%

纸质

1299

  96.44%

纺织品类

  6

0.44%

漆木竹质

11

0.82%

陶瓷

2

0.15%

石质

24

1.78%

金属

5

0.37% 

 


  1、纸质文物的分析。
  馆藏文物中纸质文物占到全部馆藏文物的90%以上。纸质文物是由纸、书写的墨迹、印刷的油墨、绘画的颜料等材料构成。纸质文物的载体是纸张,纸张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文物纸张的耐久性又主要是由造纸的原料所决定,这些原料质量的好坏,是纸质文物能否长期保存的内在因素;墨迹、油墨、颜料的耐久性是由它们的成分和决定它们耐久性的因素所决定。这些是使纸张变为文物的重要原因,失去它们,其价值将不存在。又由于纸质的类别不同,它们的损失程度也各有所不同。
    我馆纸质文物的质地种类很多,有宣纸、棉连纸、道林纸、铜版纸、新闻纸、素描纸、杂志纸、相纸等等。这些纸质文物的自然寿命在逐年递减,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纸质的不同,出现的问题也不同,有的出现了霉斑、有的脆化、有的破损、有的虫蛀、有的上面的文字在消失。这些问题在平时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只是在这次馆藏文物腐蚀调查中,才认识到它们的严重性和后果。
    霉变情况。鲁迅一生,颠簸不定,部分拓片、书籍等藏品也随他从干燥的北方,来到潮湿的南方厦门、广东,最后定居在上海。南方每年夏季都有很长一段霉雨季节,这种气候条件尤其不适宜纸质藏品的保存。而北京的气候比上海干燥,适宜纸质藏品的保存。解放后,许广平将鲁迅遗物的大部分运到北京,连同北京鲁迅故居等遗物全部捐赠给国家,但这时的鲁迅手稿和藏画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霉斑。自 1956年北京鲁迅博物馆建馆,到2001年,由于没有建造文物专用库房,所以文物藏品一直存放在地下室。这里没有恒温恒湿设备,一年四季温湿度变化很大,特别是夏季多雨,库房湿度有时可以达到70%—80%以上,经常要一盆一盆往外掏水,这就加剧了一部分手稿、期刊报纸的霉变速度。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重视,所以,现在的霉斑是否发展了,发展的速度如何,我们无从知晓。只能从现在做起,控制霉斑的发展,因为霉斑具有传染性,严重了还会直接影响纸质文物上的文字。
  脆化、破损情况。2001年鲁迅文物搬入文物专用库房,虽然都是纸质文物,但需要的温湿度还是有差别的。对于宣纸来讲,这种温度是合适的,因为宣纸素有“千年寿纸”的美称。但对于民国时期的报刊杂志来说,这种温度的大跳跃,给几十年来“一个姿势”叠放的报纸杂志造成了不小的损害,它们开始酥脆、掉渣、断裂,上面的文字在消失,文物的价值面临威胁。特藏库中的《钱玄同日记》等,捐赠我馆前就已破损,入藏后,一是经费短缺; 二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经典的东西是人们最喜爱的,同时也是最易受损的。凡是研究鲁迅的,无不知道珂勒惠支;凡是研究美术的,也没有不知道珂勒惠支的,中外鲁迅、美术研究者只要到我馆查阅资料,无一例外都想看看鲁迅收藏的珂勒惠支版画。从鲁迅倡导中国新兴木刻起,他就经常将这些原件毫无保留的展示给青年木刻家们观赏学习。今天,这些版画仍被高频率的查阅,致使画面出现大面积的裂痕,如鲁迅收藏的珂勒惠支版画《耕夫》 。
  文物库房少造成的损失。从全国个人博物馆、纪念馆的角度来看,我馆的库房条件已经相当不错了,但从保护文物、延长文物的寿命方面来看,库房还是短缺。由于库房少,所以在摆放文物藏品时,出现了藏品的拥挤现象。鲁迅藏品共有34类,除了藏书,其它33类、许广平文物以及参考品等都存放在一间库房内,每一个抽屉里面都放的满满的,没有一点缝隙,提用时,一不小心就会出现文物折损。还有当年鲁迅为了保护拓片,到琉璃厂装裱过的那些拓片,由于库房空间太小,只得将这些拓片折叠很小存放,几十年下来,死角上的文字开始模糊不清。还有的字画,由于装字画的盒做的太合适,字画必须卷的很紧才能放入盒中,致使出现严重的折痕。
  陈列对文物的损害。多次的提用参展和查阅,导致天杆断裂,画面上出现硬折。展陈人员由于工作性质所致,文物意识相对比较薄弱,他们首先考虑的是结实和美观,所以,为了固定好参展的纸质文物,就将它用双面胶粘贴在展板上,造成粘在上面的胶接不下来,胶和文物已经合为一体,一损俱损。还有就是灯光的照射,使文物严重脱色,诸如此类还有一些。

  2、其它质地文物的分析
  金属文物。此次调查金属类文物5件,藏品状况基本完好,但也存在着一些轻微的病害,主要是藏品表面上有硬结物、害锈,这些都与过去文物所处的潮湿环境有关。
  石质文物。鲁迅博物馆收藏石质文物数量不多,这次调查了22件,总体情况还好,只是有2件文物出现了中度腐蚀。主要病害为表面沉积物、霉斑和盐析。
  陶瓷类文物。鲁迅收藏有陶瓷类文物数十件,这类文物属于易碎文物,为了文物的安全,此次只选取了2件作为调查对象,其中1件为中度腐蚀,主要病害是表面沉积物和霉斑。

  纺织品类文物。鲁迅博物馆收藏的这类文物占有一定的数量,且腐蚀程度又是最为严重的一类,本次共调查了6件,其中有3件为中度腐蚀。主要病害是霉害和虫害。
  竹木漆器文物。被调查的11件竹木漆器文物中,保存基本完好的10件,占90.9%;中度腐蚀1件,占9.1%。主要病害为失水干裂。
  这几类文物藏品,虽然数量不多,但遭受的危害确是十分严重的,尤其是纺织品类文物。如原在鲁迅旧居展览的鲁迅盖过的被子,由于除了旧有的保护方式投药、通风、晾晒,没有任何其它先进的保护措施,且文物跨越两个部门,这为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管理中没有一种有效的责任制度,所以,被子遭到了严重的虫蛀。


三、 结果与探究
   在这次调查中,有一些馆藏文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腐蚀。

 

       文物腐蚀程度统计数据表

腐蚀程度

占总文物%

基本完好

490

36.38%

轻度腐蚀

580

43.06%

中度腐蚀

249

18.49%

重度腐蚀

28

2.08%

 

  1、文物腐蚀损失调查工作的必要性
  在人们以往的文物保护观念中,宏观保护重于微观保护,认为只要库房中的文物不失窃、不着火、不被水淹,文物就安全了。而文物自然毁损甚至消失确关注的不够,有些病害,正以惊人的速度吞噬着文物。
  很多文物都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一是文物库房的不足,纸质、石器、铁器、陶器、竹木器、棉织品、家具类等文物及馆藏参考品混放在一个库房里,同一个温度、同一种柜子,它们各自释放的气体互相干扰着,柜子拥挤不堪,为了节省地方,有的还放在不合格,但占地面积小的塑料箱里。目前,装有鲁迅同时代人的库房,还不是文物的专用库房;二是认为文物的保护性材料是通用的,不管什么质地的文物都能使用,如樟脑,不同种类的文物都放的是它,这种药只是对纸质、棉织品类的文物有着较好的防虫、防腐作用,但对于其它类文物不但没有防腐作用,反而会发生化学变化。有时,由于计划不周,管理上的疏漏,过期、劣质樟脑充斥着每个库房;三是保护性的破坏,文物库房在建设中,由于考虑的不周全和经费的不足,很多防护措施在建文物库房的时候没有安装,文物入库后,一项一项防护措施开始上马,喷淋防火设备的安装、监控器的安装、线路的改造等工程一个接一个,施工中又没有很好的防护措施,灰尘弥漫整个库房,落在大小柜中;落在库房屋顶的活动板上,这些灰尘通过封闭的通风口,不断在库里循环,有的通过柜子上的缝隙,落在文物上。做文物工作的人都知道,灰尘是微生物、寄生虫繁殖时的掩护所,遇到适合的温度和湿度就会破坏文物;灰尘常吸附酸性物质、霉菌孢子,使纸张酸化、生霉。灰尘是文物的天敌,文物正在保护中遭到巨大的威胁。
  长期以来,我馆馆藏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由于资金和专业人员的匮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次国家下大力气对全国馆藏文物进行腐蚀损失调查,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管理人员保护文物旧有的理念。
  一切文化遗产都是处在不断消失的进程中,这些文化遗产的安全是每一个博物馆的第一生命,博物馆必须想尽一切办法留住它们,延缓它们的寿命。

2、文物腐蚀损失调查与文物保护科技工作的互动关系
  近年来开展的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专项调查,是建国以来首次针对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进行的此类科学技术基础专项调查。文物向着科学发出呐喊——用什么科技手段来拯救“我”。“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工作,让我们对馆藏文物的损失状况,特别是珍贵文物的腐蚀危害程度,做了详细的记录,这些都为我们日后研究、寻找与这些文物相适应的科学保护技术和方法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调查中我们发现,文物出现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并跨越文、理、工等多种学科,其专业性强、科技含量高。如要想保护好这些馆藏文物,就必须提高文物科技保护水平,不断对文物进行科学的开发与研究、科学的诊断与分析、科学的处理与保存。这无形中也是对各级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和修复人员的一个挑战。真正扭转文化遗产保护的被动局面,变被动为主动,就需要在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向全面、规范的预防性保护转化。“预防性保护”是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方向,是延长文化遗产寿命所必须加强的内容,也是更主动、更积极的保护。
  在藏书中,我们还发现了虫蛀的痕迹,是原有的?还是新出现的?它发展的速度怎样?没有高科技的手段,仅凭经验,我们还是不放心,因为,综观前辈给我们留下的文物藏品目录,完残情况和藏品状况两个指标项里,记录的都是“完好”、“缺损”、“有污渍”,像霉斑、虫蛀这些现象都没有记载。这些给做具体工作的人员造成了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因为,谁都不愿意让文物断送在自己手里,都想完好的交给后来者。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用目前现有的科技手段,解决这些问题,也即将这些有虫蛀痕迹的藏书进行熏蒸。熏蒸对纸质、棉织品文物是否有损伤?损伤的程度又是如何?我们心存疑虑。根据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细心观察,熏蒸后的文物有些发干,特别是我们曾经熏蒸过的鲁迅夫人朱安用过的蚊帐,我们不敢用力折叠存放,怕纤维断裂,只将它大体卷上,存放在大箱子里。
  鲁迅是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他留给我们的每一件遗物都透视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记录着鲁迅人生的发展轨迹。馆藏文物腐蚀调查的结果告诉我们,开展对鲁迅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将是非常的迫切和重要。

                                          刊于2009年《文物修复研究》第5期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