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成果
鲁迅的书法艺术
发布日期:2011-02-16         浏览数:

                                                                                                      夏晓静

         “鲁迅先生亦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融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逐唐宋,直攀魏晋。”这是郭沫若1960年5月8日为《鲁迅诗稿》作序时对鲁迅书法的评价。郭沫若是大书法家,他的评价准确到位,堪称的评。鲁迅留给我们的上千万字的作品,早已成为20世纪的文化经典,“所遗手迹”更是成为难得的书法艺术珍品。鲁迅的作品是诗,鲁迅的书法也是诗,阅读他的作品,欣赏他的书法艺术,是走进鲁迅,感受鲁迅,学习鲁迅的最好方式。还是郭沫若说的好:诗如其人,书如其人,荟而萃之,其人宛在。《荀子•劝学篇》有云:“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鲁迅先生,人之所好也,请更好其诗,好其书,而日益近之。苟常手抚简编,有如面聆謦欬,春温秋肃,默化潜移,身心获益靡涯,文笔增华有望。



博识广采成佳书

          鲁迅先生出生在名贤辈出的绍兴,12岁开始就读于绍兴城内最严厉的书塾——三味书屋。鲁迅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尔雅》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字典,鲁迅为了记住这部字典中的繁难字,便从《康熙字典》中摘抄出有关部分,并装订成册,这为他日后的校勘古籍、石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他“描红格”、抄录《唐诗叩弹集》、《花镜》、《茶经》、《二酉堂丛书》等一些古籍,这是他大量“习字”、接触古籍抄录古书的第一个阶段。现存鲁迅最早的手迹是他17岁左右时抄录的会稽童钰作的《二树山人梅歌》,祖父作的诗《桐华阁诗钞》、《恆训》,叔祖玉田读朱竹宅作品后所作的诗《镜湖竹枝词》。这四册书全部是用小楷抄写,整齐端庄,方折挺劲,其中《镜湖竹枝词百首》一书封面上的“镜湖竹枝词”五个字还是用篆书书写的。 此外在日本留学期间的鲁迅还跟章太炎学习、抄录《说文解字》等书籍。大量的手抄书籍为鲁迅的书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鲁迅在教育部任职期间,又是他深入认识中国传统书法的重要时期。他经常读碑、抄碑碑、接触历代各种书体最多的一个时期,并从中体会、认识书法的真谛,形成了一种高超的赏鉴艺术的独特眼光,同时,也是他形成篆隶兼融,含蓄蕴藉,质朴洒脱,筋骨丰满,大有碑风的书法风格的一个重要阶段。鲁迅收藏最多的是汉代和南北朝时期的碑刻拓片。两汉是我国书法空前繁荣、各种文体层出不穷的时期,而主要成就又在于隶书,鲁迅存有汉代碑拓130余种,是碑拓中最多的一种,共抄录校勘了100种,有9种使用了篆书,88种隶书,还有一些正书和行书。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群臣上筹刻石》、《祀三公山碑》、《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张迁碑》、《曹全碑》等,这些碑拓在研究文字的发展、隶法的变体上,具有很高的价值。《群臣上筹刻石》是现存汉篆刻石中时间最早的一块,书风古朴劲雅,康有为曾评其“得秦相笔意”;《祀三公山碑》在汉篆艺术中,独放异彩,梁启超评价说:“以隶势作篆”;《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称为孔庙三碑,是汉碑中影响最大的隶书体系,是隶书的正宗,《礼器碑》曾被明人评为汉隶第一;《张迁碑》是汉隶方笔的典型代表;《曹全碑》也是汉隶中的精品。

          南北朝时期文化发达,艺术兴盛,这大大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康有为极其崇尚南北朝碑刻,特别是北魏刻石,他在《广艺舟双楫•购碑》中说:“购碑当知握要,以何为要也?曰南、北朝之碑其要也。南北朝之碑,无体不备,唐人名家,皆从此出,得其本矣,不复求其末,下至干禄之体,亦无不兼存。”鲁迅存有北魏拓片50余种,云峰山刻石就占43种,其中驰名中外的有郑道昭书写的宏篇巨作《郑文公上、下碑》、《白驹谷》、《登百峰山诗》,《郑文公碑》是鲁迅藏碑拓中尺寸最大、字数较多的一种,鲁迅在《古物调查表》中抄录了《郑羲上碑》的有关资料,郑道昭被后人尊称为“北方书圣,与南方的王羲之并列”

         此外,鲁迅还收有一些隋唐碑拓。隋唐的书法是尚法的鼎盛时期,楷书盛行于世,并日益普及并走向实用,成为中国书法界正楷的一种标准。《赵芬残碑》、《龙藏寺碑》、《同州舍利塔额》是隋碑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碑,康有为称道“隋碑内承周、齐峻整之绪,外收梁陈绵丽之风,故简要清通,汇成一局”;唐代的碑刻书法艺术也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帝王们大多都喜爱书法,但最出众的要数唐太宗李世民了,他开创了用行书入碑的先河,如鲁迅收藏他书写的《晋祠铭》拓片。

        鲁迅抄碑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自己风格的小楷抄录刻石上的文字内容,如造像、墓志、辑校古籍、金石资料等;另一种是既抄录碑上的内容,又注意临摹碑上的书体,这一种主要指的是碑拓部分,碑文是篆体,他就用篆书把它临摹下来,如《群臣上寿刻石》、《禅国山碑》;碑文是隶体,就用近似于隶意的书体进行抄录,如《曹全碑》;碑上有多种书体,他就照碑上的书体进行临摹,如《三体石经尚书残字》……篆、隶、楷、行在他整个抄碑的几年里交替使用,形成了自己的小楷风格。观赏鲁迅的小楷作品,会看到他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风格,抄碑时期的小楷结体宽扁、 体势开张、曲折方圆、点画分明,提顿结合,粗细兼备,书体多样,如辑校石刻手稿;后期的书法既有篆隶行的书意,又呈现了自己的风格,运笔方润整齐,结体开朗爽健,如鲁迅抄写的《两地书》写定稿。

        鲁迅的书法是从属于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字研究的。在鲁迅藏书中保存着几种鲁迅抄配、修补装订的书籍,其中最为珍贵的要数《台州丛书》,这部书是属郡邑类丛书,20册,丛书的总目、《文则》卷,《縝考》卷下,《见闻随笔》卷,《广志泽》卷四都有鲁迅补抄手迹,其中《石屏集》全书十卷全部是鲁迅抄写。鲁迅抄书非常讲究,他不但把书中的内容补齐,还要把抄写部分的字体、纸张、书口、装订和原丛书保持一致,不和原刻本比较很难看出差别。

        鲁迅曾经想写一部中国文字变迁史,所以他多方涉略,1915年,

他将收集到的杨守敬编印的《寰宇贞石图》石印本散页重新进行了整理、校订、编目和编辑,“全书系依年代先后编定,井井有条,研究历史者可作史料之参考,研究书法者可瞻文字之演变,裨益后人,实非浅鲜。”(郭沫若) 这一年他还根据程敦的本子描摹抄录了《秦汉瓦当文字》,文字全部按照刻本的字体进行抄录,而书中141幅瓦当图案是用双钩法来完成的。

        鲁迅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精美的小楷书法作品,这些作品像从鲁迅心中流淌出来的“心泉”,能让人“沉静”。在中国书法史上,小楷始终是在使用的基础上不断艺术化的过程中发展的。历史上的书法家无一不能书写小楷,鲁迅用小楷抄碑主要是实用,“无心作书家”,然而,在鲁迅抄碑的几年里小楷无形中成了他日用必需的书法,从先秦抄到隋唐,一路抄来,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小楷潜移默化地在影响着鲁迅,成就了他的书法风格。



书初无意佳乃佳

        20世纪30年代,是鲁迅书法艺术创造的高峰,这一时期的作品,件件都可以称得上精品。行书是鲁迅留给我们最多的书法作品,它散落在他的文稿、译稿、辑校古籍手稿、日记、书信、诗和题赠等手稿中。

        鲁迅的文学创作和翻译非常丰富,而留给我们的手稿却不是很多,文稿180余种,译稿20余种。其中大家最为熟知的是《为了忘却的记念》,15页,这篇文章是柔石、白莽等五位左联青年遇害两年后写的。它在鲁迅心中酝酿了很久了,所以整篇文章的布局非常疏朗,修改处非常少,透过宣纸上的墨迹,我们能感受到鲁迅对五位青年烈士的深情怀念和对国民党的极大愤怒。全篇在创作中一气呵成,结字大小、宽窄、间隔均匀,笔赋予线条的美表现在字里行间。在布“黑”中,也有布“白”,使作品具有一种空灵、含蓄的魅力,空间意识是鲁迅一贯的审美追求。

        《死魂灵》是鲁迅翻译的最重要的一部译作。这是他逝世前一年倾注全力翻译的一本书,离开这个世界的前一天,他看到报纸上刊登了《译文》杂志将要发表他翻译的《死魂灵》第二部第三章广告时,感到欣慰,这是他一生中最后和文字的亲密接触了。《死魂灵》译稿有两部,601页,这么长的一部稿子通篇保持一样的风格实属难得,鲁迅在翻译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翻译的内容,然而长期形成的笔墨线条、章法布局,在无意作书中又诞生了一部艺术珍品。

        鲁迅给我们留下的辑校古籍手稿50种,其中《嵇康集》是他一生中耗时最长,校勘次数最多的一种,历时20年,校勘十余次。他除了用小楷工整的抄录外,就是原书上的印章,他也照原样描摹下来。

        现存《鲁迅日记》24册,从1912年看到1936年(不包括1922年散失的日记),虽然在字体的结构、用墨上不断的有一些变化,如1915年以后的日记,字体逐渐有了隶意、古朴、碑体的感觉,但日记中整体的章法从头到尾都是一致的,舒缓流畅,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时代的特征。民国时期的书法作品很多都是在无意识、潜意识中创作出来的。

        鲁迅的书信可以说是非常精彩的一部分,也是鲁迅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一生共写有几千余封信,保存下来的只有1400余封。书信被西方人称为“最温柔的艺术”,它不仅具有时代特征,而且还包含着亲情和友情。每封信后面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都在不经意间展现了赏心悦目的韵致,鲁迅早期的书信大多用红八行信纸,如1924年6月6日给胡适的信、1925年7月12日给钱玄同的信。鲁迅给钱玄同的信别有一番情趣,用墨重、字体大,书写洒脱,文句多戏笔,文风幽默、打趣。自1929年以后,彩笺书信开始增多,鲁迅经常会挑一些具有寓意、精美图案的信笺,这就更增加了这封信的艺术价值。如1929年5月15日鲁迅写给许广平的信,这封信是鲁迅在北京探母时写的,他特意挑了两张富有寓意的花信笺写信,一张是两个大枇杷和一个小枇杷的图案,预示着一家三口;另一张是籽粒饱满的小莲蓬图案,因为,这时远在上海的许广平正怀有身孕,字里行间带着对许广平的爱意和对孩子即将出生的喜悦,这种情感非常让人感动。1933年12月19日给母亲的信,选用的信笺图案非常淡雅,问候母亲,替母亲宽心,同时用清秀的字迹汇报海婴的成长和可爱,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一种爱意。1935年3月17日给孟十还的信,选用的是齐白石花卉画的信笺,鲁迅将文字融入到信笺的花卉中,布局非常巧妙,从新构成了一幅观赏性很强的艺术品。

        鲁迅的诗稿和题赠友人的书法作品,主要集中在他人生的后五年里,如结字、布局具有很强的形式感。在章法上,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统一的,这是一般书家很难做到的,李叔同在《谈写字的方法》中谈到对一幅作品优劣的打分时说“章法:五十分 字:三十五分 墨色:五分 印章:十分”,可见章法的重要性。现存鲁迅诗稿、条幅90余件,这也是研究鲁迅书法必须观摩的一部份。书为心画,书法是一种心灵的艺术,是人的精神美的表现。

         在鲁迅赠给许广平的十几种签名本里,最吸引人眼球的是《芥子园画谱•三集》,它是唯一的一本美术类书籍。美术贯穿了鲁迅的一生,鲁迅用美的艺术来纪念他和许广平从1925年的相识、相爱到结合共同走过的十年,这套书第一册的扉页上有鲁迅给许广平的题赠,最后还附了一首七言诗“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相知。”仅仅四句诗,就表达了他们彼此的爱意,表达了鲁迅对许广平的感激之情,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像音符一样,在欢快的跳跃,书法的极致和人的精神是相通的,鲁迅在自然的书写中,表达出了一种真实的情感。

         鲁迅书写的条幅不是很多,大都是送给友人的,如送给瞿秋白的《录何瓦琴句》、书赠冯宾符录钱起的《湘灵鼓瑟》等,笔法虽多方笔侧入,中画却依然圆实。既见篆法熏染,又得北碑真谛。故其书雄强深厚而不犷厉狰狞。以充盈的张力,丰满的血肉和铮铮的气骨中,透出温润韵度,摒除碑派书法常见的剑拔弩张、抛筋露骨的习气,现出明净清新的天地来。
《自题小像》是鲁迅1903年在日本留学时作的,这首诗是书写最多的一首诗,他一生中共写过五次, 我们常见的是1931年2月柔石等五位青年被害后书写的,以此来自勉,还有一幅是1932年12月写给曾经给海婴看过病的日本医生冈本繁,两幅字的内容相同,但由于写作时的心情不一样,所以每幅字的结构、神采也不一样。前一幅是在悲愤的情况下写就的,心情沉郁,线条稳缓;后一幅是怀着一种感激之情书写的,疏朗秀丽,正如明代祝允明所说“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

        除了这些作品,现存有鲁迅为中外友人书写过的碑文原件,一是用小篆为韦素园题写的碑铭“韦素园之墓”,他认为“篆字圆折,还有图画的余痕”,早在1912年,鲁迅就将陈师曾书写的篆书作为一种装饰,运用到他为《域外小说集》设计的封面当中,20世纪30年代,他又将自己的书法运用到书籍装帧中,如《萌芽月刊》、《海燕》等;一是用隶书为曹靖华的父亲曹植甫书写的碑铭“曹植甫先生之碑”;还有一件是为日本友人镰田城一书写的墓碑“镰田城一之墓”。观赏着鲁迅的一幅幅作品,篆隶行书的结体特点和用笔,流淌在字里行间,墓志造像、砖文瓦当的奇肆朴拙、民间书法的野逸之风也时有显露在他的笔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鲁迅的书法在近几年里不断的被重视起来, 2007年10月,北京鲁迅博物馆、中国鲁迅研究会联合在“华夏笔都”江西省进贤县举办了全国性的“鲁迅与书法”学术研讨会,到会的有全国各地的鲁迅研究专家、书法家、学者,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鲁迅的书法艺术。 2008年,在绍兴举办了“鲁迅手迹珍品展”。活动的举办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家鲁迅先生的书法艺术特色,也为人们更进一步地了解鲁迅书法打开了一扇窗户。

        鲁迅无心作书家,他的书法是在长期实用过程中形成的,故而以行书为大宗,行书也是鲁迅书法的代表性书体。他的行书字,从实用上看美观、端正、清楚,又别具一格,很得人们喜爱;因此,鲁迅逝世后,不断地被人集作报刊名、书名、学校名、出版社名等等,此风绵延不绝,现在不少企业也加入了集字的行列。可见,鲁迅的书法,不仅在专家圈子得到好评,在社会上也受到大众的广泛喜爱,也许某一天,电脑的字体库里会出现一种新的字体“鲁体”,那也是很有可能的。

        常言道:字如其人,书如其人!鲁迅先生在文学创作上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而且在书法创作上也为我们留下了精彩的艺术珍品。

2010年第8期《中华书画家》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