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亭 蔡勇勤辑录
2007-1
跨文化对话中形成的“东亚鲁迅” 张梦阳 《鲁迅研究月刊》2007(1)
论《中国小说史略》的版本演进及其修改的学术史意义 鲍国华 《鲁迅研究月刊》2007(1)
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赵敬立 《鲁迅研究月刊》2007(1)
知识谱系的架构与改造——现代文学史中的鲁迅形象 陈力君 《鲁迅研究月刊》2007(1)
历史叙事中的深度时空意识——《阿Q正传》的文化诗学解读 叶继奋 《鲁迅研究月刊》2007(1)
“革命的前驱者”与“精神界之战士”(之三)——陈独秀与鲁迅接受布尔什维主义的比较 王福湘 《鲁迅研究月刊》2007(1)
丁玲《“开会”之于鲁迅》一文的遭遇 朱 正 《鲁迅研究月刊》2007(1)
新见周作人题跋一则略述 陈伟文 《鲁迅研究月刊》2007(1)
《七十年前一封疑古玄同向苦茶庵主人的“磕头”信》之补注 赵新顺 《鲁迅研究月刊》2007(1)
透视鲁迅与北新书局的版税风波 梁伟峰 《鲁迅研究月刊》2007(1)
《故乡》与乡土文学中还乡情怀的现代变迁 余荣虎 《鲁迅研究月刊》2007(1)
鲁迅在德语区 张 芸 《鲁迅研究月刊》2007(1)
黄源四十年前复我的一封遗札 陈梦熊 《鲁迅研究月刊》2007(1)
“屡败屡战”发微 李 乔 《鲁迅研究月刊》2007(1)
不是医生,是“病痛”——由《远火》再谈鲁迅的“弃医从文” 姜异新 《鲁迅研究月刊》2007(1)
花儿谢了花儿还会一样开——读《枭声或曰花开花落两由之——鲁迅的生命哲学与决绝态度》 邹崝华 《鲁迅研究月刊》2007(1)
《〈野草〉研究》再版后记 孙玉石 《鲁迅研究月刊》2007(1)
鲁迅与方志敏 熊光明 《中华魂》2007(1)双北京
抗战期间解放区纪念鲁迅的活动 葛 涛 《中共党史资料》2007(1)
“我不过一个影”——兼论“避实就虚”读《野草》 王乾坤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1)
论鲁迅对道家的拒绝——以《故事新编》的相关小说为中心 高远东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1)
如何开掘鲁迅价值 王 炜 《财经时报》2007.1.8
记忆最深的课文都是鲁迅的 吴怀尧 《财经时报》2007.1.8
鲁迅研究:孙郁剑走偏锋 朱航满 《中国图书商报》2007.1.16
我爱鲁迅先生的《野草》 李希曾 《中国图书商报》2007.1.23
萧乾与丸山昇的君子之交 文洁若 《中华读书报》2007.1.24
抗战期间解放区纪念鲁迅的活动 葛 涛 《中共党史资料》2007(1)
鲁迅的思想短板 朱学勤 《银行家》2007(1)
我一生中的五个偶然 王得后 《书摘》2007(1)
论网络鲁迅批评的意义与局限 梁 刚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7(1)
向秋先生致谢:[鲁迅著作以及] 罗文华 《文学自由谈》2007(1)
鲁迅究竟是谁 周海婴 《河北企业》2007(1)
鲁迅研究的困境 杨文军 《渤海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7(1)
“几乎无事的悲剧”——果戈理与鲁迅生命体验比较研究 缑广飞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1)
人性裂变——阿Q本能欲望的游移与毁灭 廖健春 《名作欣赏》2007(2)
纵酒狂欢——狂欢诗学视域下的鲁迅与沈从文比较研究 罗飞雁 《名作欣赏》2007(2)
以不朽之作传不朽之人:鲁迅作《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赏析 魏家骏 《名作欣赏》2007(2)
无我的爱与无言的恨:鲁迅《颓败线的颤动》的主题阐释 王雨海 《名作欣赏》2007(2)
身体穿越黑暗现场寻找灵魂的乘客: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传达意图之探究 庄伟杰 《名作欣赏》2007(2)
《孔乙己》的哲学解读 马玉坤 马 云 《名作欣赏》2007(2)
时间形式与文本内涵:《孔乙己》别解 赵光亚 《名作欣赏》2007(2)
对鲁迅小说中“狂人”家族的认识 朱淑华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探寻鲁迅的本体世界 张永泉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7(1)
鲁迅研究的困境 杨文军 《渤海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7(1)
《晨报》副刊与中国现代文学 崔银河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7(1)
鲁迅研究的困境 杨文军 《渤海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7(1)
鲁迅作品接受与阐释的新视角 薄景昕 《东北师大学报 哲社版》2007(1)
鲁迅前期作品中的目光意象 于小植 《社会科学战线》2007(1)
“新国学”建构与中国现代文化——关于王富仁先生《“新国学”论纲》的思考 陈方竞 《社会科学战线》2007(1)
借鉴和超越:鲁迅与果戈里的讽刺艺术 迟 蕊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1)
鲁迅语境中的两个意象分析 温兆海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1)
鲁镇文化和祥林嫂的幽闭恐怖症:《祝福》主题的重新解读 杨 朴 杨 旸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7(1)
自然美的撕裂与弥合:《故乡》的一种读解 孙木函 《北方论丛》2007(1)
交往理性的“伤逝”:《伤逝》的主体交互性解读 张春泉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7(1)
鲁迅笔下觉醒知识分子的逃遁意识——由涓生形象谈起 董 慧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2007(1)
爱到深处会孤独——解读人间至爱者鲁迅的孤独 李 华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2007(1)
回忆的诗学:“故乡”的现代性伤痛与古典形态世界的重建——《故乡》的诗学解读 徐 妍 《中文自学指导》2007(1)
被“浪子”反抗的“浪子之王”——论鲁迅与亭子间文化 梁伟峰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7(1)
自我复仇——《哈姆雷特》与《铸剑》 妥佳宁 《江苏社会科学》2007(1)
鲁迅的文化建设观和现代性的反思 包忠文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论鲁迅小说与现代都市及城镇意象 钱旭初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前身体时代”的历史叙述:鲁迅小说中的身体境像 孙德喜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1)
鲁迅与叶永蓁 王吉鹏 《温州大学学报》2007(1)
鲁迅与明代神魔小说 王吉鹏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也论鲁迅的翻译观 丁小凤 《池州师专学报》2007(1)
葛琴与鲁迅 王吉鹏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1)
谈谈祥林嫂的奴性 朱汉清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1)
关于鲁迅与中国话剧的三个问题 周桂华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对“鲁迅与台湾文学关系”相关论述的质疑与批评:以陈芳明《鲁迅在台湾》一文为主要辨析对象 朱立立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7(1)
“深度解读”发新声——评廖诗忠《鲁迅与先秦文化的深层关系》 肖剑南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1)
敬隐渔是译介鲁迅作品第一人 陈开第 《炎黄纵横》2007(1)
鲁迅话语的当代性 林志远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鲁迅、苏童与世界文学中的“重述神话”传统 古大勇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7(1)
鲁迅思想研究的视野和方法——以2005年论文为例 毕绪龙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7(1)
文化负载词在《阿Q正传》中的处理 唐述宗 刘少仙 《山东外语教学》2007(1)
2006年中国鲁迅研究综述 崔 靖 付伟强 李 强等 《东方论坛》2007(1)
中国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构——试论鲁迅与胡适的文学观 郭运恒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7(1)
“内敛了的希望”或“消失的‘萤火’”:论左翼文化界1948年有关鲁迅“转变”问题的一次讨论 张 宁 《郑州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7(1)
病叶•希望•虚妄的希望:细窥鲁迅之《腊叶》 康孝云 《郑州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7(1)
“五四”落潮后鲁迅小说的文化生命意识——以《伤逝》为例 谢 稚 《理论月刊》2007(1)
论曹聚仁的鲁迅研究 陈 璐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1)
现代性的开端:《故事新编》新论 宫爱玲 《湖北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7(1)
《复仇》:“也不拥抱,也不杀戮”的复仇心理 余放成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7(1)
疯癫与隐喻:论鲁迅小说中的疯癫意象 梁迎春 《中国文学研究》2007(1)
悖逆的符号:胡适、鲁迅与中国现代诗及小说之发生——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史研究之二 周仁政 《中国文学研究》2007(1)
论鲁迅小说中的杂文化倾向 甘智钢 《中国文学研究》2007(1)
浅谈弗洛伊德学说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影响 历彦军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1)
全面认识鲁迅与鲁迅的当代价值 刘泽友 熊元义 《湘潭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7(1)
鲁迅论章太炎 程凯华 《邵阳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7(1)
鲁迅研究的误区并不是“神化” 闵抗生 《粤海风》2007(1)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控——鲁迅翻译思想及翻译实践研究 周 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1)
盗火者的心迹:鲁迅“直译”主张的原因探究 仇爱丽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7(1)
鲁迅《示众》的镜像解读 周云龙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阿乎呜呼兮呜呼呜呼!:浅谈“鲁迅的遗产” 郜元宝 《南方文坛》2007(1)
试论鲁迅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宾恩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7(1)
《祝福》中的“宗教潜对话”——一个宗教人类学的文本解读 叶 隽 黄剑波 《思想战线》2007(1)
鲁迅的个性心理对其散文创作的深层影响 张佐邦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7(1)
鲁迅与干宝 王吉鹏 《丽水学院学报》20071(1)
却道此人是谁:《一件小事》与《孔乙己》的叙事者比较 廖丽霞 《电影评介》2007(2)半月
站在民族浪尖的散文诗抒怀——比较分析纪伯伦的《暴风雨》和鲁迅的《野草》 朱小兰 《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7(1)
鲁迅翻译思想的文化视角:也谈“宁信而不顺” 万宝林 陈 叶 《中华文化论坛》2007(1)
在政治立场与学术探讨之间——评夏志清先生《中国现代小说史》鲁迅专章 刘 畅 《重庆社会科学》2007(1)
两个时代的“同居生活”——借《伤逝》反观《生活边缘》 黄 婷 《读与写》2007(1)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张绍芬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近30年《药》的主题研究述评 王志蔚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
关于鲁迅与现代评论派论争的评价的综述 晏 洁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1)
同而不同——论鲁迅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借鉴与超越 李秋菊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1)
文化、文学和多元社会 易 晖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1)
盗火者的心迹——鲁迅“直译”主张的原因探究 钟厚涛 《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7(1)
“削鼻剜眼”与“异国情调”——鲁迅翻译策略选择的新视角 王小兵 《甘肃高师学报》2007(1)
2007-2
批评的尊严——作为方法的丸山昇 洪子诚 《鲁迅研究月刊》2007(2)
建构“能承担实际历史重负的强韧历史观”——在丸山生先生《鲁迅•革命•历史》一书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2005年11月27日) 钱理群 《鲁迅研究月刊》2007(2)
鲁迅与革命——丸山昇《鲁迅•革命•历史》读后 王富仁 《鲁迅研究月刊》2007(2)
沉痛悼念丸山昇先生——中国人民的朋友,萧乾的知己 文洁若 《鲁迅研究月刊》2007(2)
悼丸山昇师兄 (日)北冈正子著 王俊文译 《鲁迅研究月刊》2007(2)
战后日本“中国学”的引领者和见证人——沉痛悼念丸山昇先生 严家炎 《鲁迅研究月刊》2007(2)
心灵沟通的见证——难忘丸山昇先生 乐黛云 《鲁迅研究月刊》2007(2)
写于深夜里的思念——深切怀念丸山昇先生 孙玉石 《鲁迅研究月刊》2007(2)
一次会议和一本新书——追怀丸山昇先生 陈平原 《鲁迅研究月刊》2007(2)
《鲁迅•革命•历史》 陈思和 《鲁迅研究月刊》2007(2)
丸山昇的中国“1930年代”论 张景兰 《鲁迅研究月刊》2007(2)
丸山昇老师和我们中国三十年代文学研究会——日本•中国三十年代文学研究会 (日)西野由希子 《鲁迅研究月刊》2007(2)
怀念东亚鲁迅学巨人丸山昇先生——回顾丸山昇先生和韩国鲁迅学界的缘分 (韩)朴宰雨 《鲁迅研究月刊》2007(2)
永远的记忆 孙 歌 《鲁迅研究月刊》2007(2)
记念丸山昇先生——关于他及当代中国思想 高远东 《鲁迅研究月刊》2007(2)
最后的中国之行——丸山昇先生在汕头 彭小燕 《鲁迅研究月刊》2007(2)
哀悼丸山昇先生 王德后 《鲁迅研究月刊》2007(2)
回想——中国,鲁迅五十年 (日)丸山昇著 王俊文译 《鲁迅研究月刊》2007(2)
鲁边杂考 顾 农 《新文学史料》2007(1)
现代文学研究的“知识社会学”——丸山升《鲁迅•革命•历史》札记 刘子凌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7(1)
张承志与鲁迅 王吉鹏 《民族文学研究》2007(1)
论网络鲁迅评判的意义与局限 梁 刚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7(1)
民俗控制与祥林嫂之死:对《祝福》的另一种解读方式 范志强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7(1)
毛泽东与鲁迅的诗交 冯锡刚 《炎黄春秋》2007(2)
鲁迅对五四时期的青年觉醒者的态度:以《呐喊〈自序〉》中的“寂寞”为视角 王晓瑜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地狱边的曼陀罗花:解析《野草失掉的好地狱》中的隐喻形象 季中扬 《名作欣赏》2007(3)
诗意栖居地的远遁:论鲁迅小说中的自然人性和脊梁精神 贾建红 《名作欣赏》2007(3)
重新审视可靠性:《孔乙己》叙事艺术解读 张晓勇 《名作欣赏》2007(3)
探寻鲁迅的本体世界 张永泉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7(1)
《伤逝》爱情悲剧根源探析 马瑞海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2)
从意识形态操纵角度看鲁迅之文学翻译论 于 洁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2)
鲁迅笔下小人物的悲剧 芦笑娟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2007(2)
鲁迅小说中的冷、热词语 杨晓黎 《修辞学习》2007(2)
《鲁迅•革命•历史》 陈思和 《文汇读书周报》2007.2.9
衣饰不是无情物——浅析鲁迅小说中的衣饰描写 刘华丽 《文教资料》2007(6)旬刊
纯粹雅化的鲁迅:从《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的重读比较中再解鲁迅小说 吴秀亮 《江苏社会科学》2007(2)
历史的消解与重构:略论《故事新编》的历史意识 富 华 《浙江社会科学》2007(2)
太宰治•《惜别》•周树人 陈潇潇 《安徽文学》2007(2)
郁达夫在福州 黄启权 《炎黄纵横》2007(2)
立场观念的较量——20世纪30年代瞿秋白、鲁迅二人与胡适的一次交锋 姜 建 《江西社会科学》2007(2)
民俗控制与祥林嫂之死:对《祝福》的另一种解读方式 范志强 《民俗研究》2007(1)季
生与死的对话——论《伤逝》 田右英 《柳州师专学报》2007(1)
《伤逝》研究综述 翟永明 《柳州师专学报》2007(1)
鲁迅杂文:思想的自由表达式 王光斌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2)
鲁迅翻译思想的文化视角——也谈“宁信而不顺” 万宝林 《中华文化论坛》2007(1)季
中国现代杂文的文类境遇 胡苏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季
2007-3
《鲁迅全集》第10卷修订札记 徐斯年 《鲁迅研究月刊》2007(3)
略论新版《鲁迅全集》日文书信和答增田涉问的校译和重译 陈福康 《鲁迅研究月刊》2007(3)
鲁迅小说的时间境域 吴 康 《鲁迅研究月刊》2007(3)
论鲁迅的“世界人”概念 于佩学 蒋於缉 《鲁迅研究月刊》2007(3)
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意译”与“直译”——以林纾和鲁迅为中心 刘东方 《鲁迅研究月刊》2007(3)
论“五四”时期周作人的国家观 哈迎飞 《鲁迅研究月刊》2007(3)
寂寞沙洲冷——周作人1923年之作品读解 徐 萍 《鲁迅研究月刊》2007(3)
提出新论要以充分的史实为据——也谈鲁迅遭段祺瑞政府通缉的真相 陈漱渝 《鲁迅研究月刊》2007(3)
鲁迅:持续不断的文化魅力之奥秘(第一讲) 高旭东 《鲁迅研究月刊》2007(3)
鲁迅的学术志趣与现实选择 毕绪龙 《鲁迅研究月刊》2007(3)
通信 王世家 《鲁迅研究月刊》2007(3)
在鲁迅生平展开幕式上的讲话 王景山 《鲁迅研究月刊》2007(3)
咬文嚼字 周楠本 《鲁迅研究月刊》2007(3)
鲁迅精神对当代文学的意义 朱振国 《文艺报》2007.3.10
“胡风派”的鲁迅研究及其与主流派的歧异 吕东亮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2)
《奔月》的“故事”构造与意义生成 蒋济永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2)
试论成就鲁迅伟大人格的三种思想资源 王俊虎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2)
鲁迅缘何批评胡适?——一个思想史的梳理 郝庆军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2)
鲁迅精神的当代价值 何 雁 《高校理论战线》2007(3)
寻找高长虹 陈漱渝 《纵横》2007(3)
透过鲁迅小说看其生命世界观 高 萍 《科技信息》2007(6)半月
翻译的政治与翻译的艺术——以瞿秋白和鲁迅的翻译观为考察对象 李 今 《河北学刊》2007(2)
从“精神战士”的鲁迅看他的《故事新编》 海 晓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7(2)
鲁迅与顾颉刚不睦原因新探 卢 毅 《晋阳学刊》2007(2)
“人与鬼的纠葛和交融”——五四新文化倡导中鲁迅对民间宗教的双重体验 穆艳霞 《山西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7(2)
论鲁迅“人学”观念的现代转型 宋 洁 《山西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7(2)
细读《长明灯》兼论其过渡性意义 王 宏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3)
权力之下的个人化自由思索——读林贤治的《人间鲁迅》 张 勇 《名作欣赏》2007(6)
真诚的忏悔 艰难的交流——鲁迅《风筝》解读 张崇玲 《语文学刊》2007(2)
《伤逝》爱情悲剧根源探析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2)
对鲁迅接受陀思妥耶夫斯基影响的客观性与历史性分析 丁世鑫 《阴山学刊 社科版》2007(2)
论鲁迅作品中的绘画美 张志荣 《语文学刊》2007(5)半月
论鲁迅小说的普通人物形象及其审美特征 邹承辉 《语文学刊》2007(5)
二十多年来《铸剑》研究综述 宋晓丽 《语文学刊》2007(6)
从意识形态操纵角度看鲁迅之文学翻译论 于 洁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2)
诗性情感的表达——浅论鲁迅与废名的散文诗化小说 尹钰婷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7(2)
论鲁迅《野草》中的无归宿感 刘静宇 《理论界》2007(3)
鲁迅三兄弟的遗嘱 孟 红 《世界中学生文摘》2007(3)
上海沦陷时期《万象》杂志中的鲁迅继承 王 军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7(2)
希望与绝望——论鲁迅的基督宗教观 周 红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鲁迅与王统照 王吉鹏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2007(2)
论鲁迅与胡适基础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吕文玲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
鲁迅是与人公开谈论过冰心的 秋 石 《文汇读书周报》2007.3.16
如何解读“鲁迅与斯诺谈话”这份史料 陈学勇 《文汇读书周报》2007.3.30
再谈鲁迅诗“西游演了是封神”——对倪墨炎先生的一个回应 邬国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7(2)上海
《药》中的乌鸦是怎么飞的 高天友 《咬文嚼字》2007(3)
从“青年必读书”谈起 止 庵 《基础教育》2007(2)
《孔乙己》电影式修辞分析 赵光亚 《艺术百家》2007(2)
“转”而未“变”——关于鲁迅“向左转”的深层分析 张 宁 《文史哲》2007(2)
鲁迅与汪敬熙 王吉鹏 《嘉兴学院学报》2007(2)
初创与杰构——论鲁迅的中国近代小说研究 韩伟表 《浙江社会科学》2007(2)
鲁迅人学思想在教育视阈中的当代阐释 叶继奋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7(2)
是“老石头”、还是“大师”?——论“后新时期”文化语境中的鲁迅 古大勇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文学者的自觉——竹内好鲁迅之政治与文学观 方 亮 《安徽文学》2007(3)
试论越文化对鲁迅的生成性影响 沈 刚 《江西社会科学》2007(3)
“私奔”套中的鲁迅:《伤逝》之辨疑 林丹娅 《厦门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7(2)
论鲁迅如何处理翻译的几重关系 刘少勤 《华侨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7(2)
鲁迅后期的编辑工作 朱 敏 《东南传播》2007(3)
鲁迅在南京的岁月 卢立菊 《炎黄纵横》2007(3)
道家文化:鲁迅生命意识的传统资源 王学谦 《齐鲁学刊》2007(2)
从《周易》看鲁迅精神与民族魂 吴 钧 《周易研究》2007(2)
“孤独”的同伴:鲁迅和卡夫卡 李 林 《聊城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7(2)
后殖民批评与世纪之交的“国民性”讨论 张 蔚 《郑州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7(2)
第一版《鲁迅全集》的出版缘起 散 木 《党史博览》2007(3)
竹内好的鲁迅论 徐志强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3)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钩沉 秦贤次 《河南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7(2)
鲁迅小说《故事新编》中的生态学情节 王建荣 《湖北社会科学》2007(3)
一个带有喜剧因素的悲剧人物——读鲁迅小说《孔乙己》 陈朝晖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7(3)
关于鲁迅传记写作的几点思考 孟桂兰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东飞伯劳西飞燕——读《伤逝》与“兄弟失和” 姚 建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故事新编》的“油滑”与浙东戏曲的“二丑”艺术 左尚鸿 《江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2007(2)
鲁迅与文学翻译及其研究现状与前景 高 玉 《广东社会科学》2007(2)
鲁迅的虚无观与佛教文化 周礼红 《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7(2)
论1927年以后鲁迅的“思路” 曹清华 《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7(2)
钱理群的鲁迅研究思想述评 唐永泽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2)
鲁迅研究和解读的先验模式批判 王光斌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7(2)
《呐喊》《彷徨》的观念与意象论略 赵素兰 《电影评介》2007(6)半月
伤逝:复仇冲动过后的忏悔——从“阿随”的命名和结局谈起 刘歆立 《天府新论》2007(2)
社戏与绍兴民俗风情 陈娅玲 《四川戏剧》2007(2)
从意译到直译:鲁迅翻译策略变因探析 王登文 《宜宾学院学报》2007(2)
鲁迅与显克微支 李坚怀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2)
艺术与哲学的完美结合——评鲁迅的《野草》 江智利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7(2)
论鲁迅对中国俭啬文化的批判 谭德晶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2)
佛教虚幻空间与小说想象力 王光容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2)
小议鲁迅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韩 丹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2)
当代研究鲁迅的意义 张 玫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2)
当代青年的世界中的鲁迅 李 怡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2)
病重的中国——“五四”新文化革命中的“身体”隐喻 葛红兵 《西北师大学报 社科版》2007(2)
呐喊背后的沉思 彷徨之中的忧愤——论鲁迅小说关于中国国民性的思考 于良红 《甘肃社会科学》2007(2)
反抗绝望与反抗悲观——鲁迅与王国维的学术人生 丁 胜 《新学术》2007(2)
《伤逝》叙事意蕴解读 高 勇 赵 楠 《青海社会科学》2007(2)
2007-4
唐“始有意为小说”:——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看现代小说(fiction)观念 关诗珮 《鲁迅研究月刊》2007(4)
“仙台经验”与“弃医从文”——对竹内好曲解鲁迅文学发生原因的一点分析 高远东 《鲁迅研究月刊》2007(4)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鲁迅与司马迁 潘德延 《鲁迅研究月刊》2007(4)
“科学”与“精神”、“神思”、“道德”、“理想”和“圣觉”:《科学史教篇》中“个人”观念的梳理 汪卫东 《鲁迅研究月刊》2007(4)
“一种借尸还魂的东西”——四十年代海派“故事新编”小说对鲁迅《故事新编》的继承
王 羽 《鲁迅研究月刊》2007(4)
齐寿山•许广平•瞿秋白——鲁迅中后期从事文学翻译的三个伙伴 顾 钧 《鲁迅研究月刊》2007(4)
民族文化重建下的家族小说 江 倩 《鲁迅研究月刊》2007(4)
走异路:为家乡所放逐(第二讲) 高旭东 《鲁迅研究月刊》2007(4)
李何林致王仰晨信(3封) 《鲁迅研究月刊》2007(4)
唐弢致王仰晨信(3封) 《鲁迅研究月刊》2007(4)
陈原致王仰晨信(1封) 《鲁迅研究月刊》2007(4)
萧乾致王仰晨信(2封) 《鲁迅研究月刊》2007(4)
钟敬文致王仰晨信(1封) 《鲁迅研究月刊》2007(4)
1976年《鲁迅书信集》出版风波 海客甲 《鲁迅研究月刊》2007(4)
曹苏玲致王小平信 《鲁迅研究月刊》2007(4)
《爸爸是扇门》读后(张小鼎致王小平信) 张小鼎 《鲁迅研究月刊》2007(4)
王仰晨生平年表 《鲁迅研究月刊》2007(4)
藤野先生和鲁迅先生铜像揭幕式在日本福井县芦原市隆重举行 尹琪溟 《鲁迅研究月刊》2007(4)
《鲁迅日记》(排印本)订正一则 周楠本 《鲁迅研究月刊》2007(4)
《颜仲木刻中外文化名人肖像选集》序言 李允经 《鲁迅研究月刊》2007(4)
《颜仲木刻中外文化名人肖像选集》编后杂记 王世家 《鲁迅研究月刊》2007(4)
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 钱理群 《北京日报》2007.4.2
从新闻的视角看鲁迅 徐人仲 《中华新闻报》2007.4.4
黄金时代到来之前 止 庵 《中华读书报》2007.4.11
不必苛求作家有翻译基础 孙雨晨 《中华读书报》2007.4.11
鲁迅杂文研究的“春天” 王吉鹏 《中华读书报》2007.4.11
鲁迅的财富观 王得后 《书摘》2007(4)
鲁迅清醒的金钱观 孔庆东 《共产党员》2007(8)半月
“狂人”病愈候补后怎样——感悟《孤独者》 杨新刚 《名作欣赏》2007(7)
“犹睡”的小城与觉醒者的永恒冲撞——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小城叙事 熊家良 《名作欣赏》2007(7)
从鲁迅小说《示众》看叙述中的“展示”及其效果 谭君强 《名作欣赏》2007(7)
诗意的消解和人性的沉浮——《丈夫》和《萧萧》合读 黄彩萍 《名作欣赏》2007(7)
“怪诞”与“写实”——论《故事新编》的美学风格 朱卫兵 《名作欣赏》2007(8)
剑与“金枝”:《铸剑》的神话诗学 闫立飞 《名作欣赏》2007(8)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易卜生的《人民公敌》 乔国强 《中国比较文学》2007(2)季
关于鲁迅主题邮票的缺憾与思考 余 岢 《上海集邮》2007(4)
鲁迅在南京的岁月 卢立菊 《档案与建设》2007(4)
慷慨党中的一个——关于鲁迅与陆游 宋志坚 《炎黄纵横》2007(4)
审视与批判 孙红艳 《山东文学》2007(4)
鲁迅小说中的“过客”情节 郑 民 《山东文学》2007(4)
吸氧 吕高排 《山东文学》2007(4)
升温与冷却:论1990年代形式本体鲁迅的重构 徐 妍 《东方论坛》2007(4)
鲁迅的生活智慧 孔庆东 《心理世界》2007(4)
论孙犁在阐释鲁迅时的几个问题 高文波 《湖北社会科学》2007(4)
鲁迅:四城记 林贤治 《书屋》2007(4)
鲁迅的一个世纪 朱 正 《书屋》2007(4)
木刻鲁迅 叶春雷 《散文诗》2007(8)半月
鲁迅晚年改变对中医的看法了吗 方舟子 《同舟共进》2007(4)
鲁迅小说最震撼人心的艺术经典 赵素兰 《电影评介》2007(8)半
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 郭 琳 《陕西教育》2007(4)
还儿童一片自由天空——浅谈初中语文教材中闪现的鲁迅儿童教育思想 樊艳利 《陕西教育》2007(4)
2007-5
鲁迅对台湾新文学发展的影响探究 蔡辉振 《鲁迅研究月刊》2007(5)
鲁迅《哀范君三章》“稿后附书四行”的文本衍变 王世家 《鲁迅研究月刊》2007(5)
翻译与鲁迅的阶级之“眼”:在自由主义文学与政党文学以外(上) 赵 珣 《鲁迅研究月刊》2007(5)
鲁迅的一世纪 朱 正 《鲁迅研究月刊》2007(5)
中国现代文学目录类型论略 徐鹏序 赵连昌 《鲁迅研究月刊》2007(5)
论鲁迅小说的改编 王同坤 《鲁迅研究月刊》2007(5)
鲁迅小说的“小城镇氛围”——兼谈中国现代小城镇文学 袁国兴 《鲁迅研究月刊》2007(5)
“生活之艺术”的几个问题——参照周作人的“颓废”和伦理主体 (日)伊藤德也 《鲁迅研究月刊》2007(5)
鲁迅与书目 龚杏娟 《鲁迅研究月刊》2007(5)
一份鲁迅关于古钱币的手稿 叶淑穗 《鲁迅研究月刊》2007(5)
周作人任教女师大相关史实考校——兼及《鲁迅全集》的一处注释错误 汪成法 《鲁迅研究月刊》2007(5)
林辰藏沦陷区期刊——《中和》月刊 于 静 《鲁迅研究月刊》2007(5)
“荒原狼”:鲁迅小说与黑塞小说互阐 张 勐 《鲁迅研究月刊》2007(5)
让人家把话说完——哈迎飞《半是儒家半释家:周作人思想研究》序 舒 芜 《鲁迅研究月刊》2007(5)
发现:学术研究的重要品格——评袁盛勇《鲁迅:从复古走向启蒙》 张永泉 《鲁迅研究月刊》2007(5)
姜振昌与查树楼的鲁迅杂文研究 付伟强 崔 靖 《鲁迅研究月刊》2007(5)
“鲁迅与陈独秀学术研讨会”综述 姜异新 《鲁迅研究月刊》2007(5)
关于“全集”注释的信 高道一 《鲁迅研究月刊》2007(5)
《鼓浪》创刊号及五六七期的特殊价值 陈天助 《新文学史料》2007(2)
20世纪90年代以降西方鲁迅研究的基本走向 王家平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7(2)季
芥川龙之介对鲁迅作品的影响——以《罗生门》和《阿Q正传》的比较为中心 韦平和 《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2)
“无词的言语”:论《野草》的身体言说 李 蓉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3)
鲁迅清醒的金钱观 孔庆东 《今日科苑》2007(9)半月
论李何林先生的学术选择 姬学友 《南开学报 哲社版》2007(3)
个性化人物形象创作的共同点——鲁迅与契诃夫小说中人物形象之比较 邢 崇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3)
借鉴基础上的独创——比较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 薛永娟 《阅读与鉴赏 教研版》2005(5)
论鲁迅《故事新编》中英雄的境地与出路 刘 昕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季刊
对《野草•题辞》的一种解读 靖 辉 《名作欣赏》2007(9)
“杂语”与“复调”:论《故事新编》的语言特征 朱卫兵 《名作欣赏》2007(9)
鲁迅与尼采比较研究 乌云其其格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季
对“启蒙者”的反思和除魅——鲁迅《伤逝》新论 刘 俊 《文艺争鸣》2007(3)林
论鲁迅作品的刚性美 张秀琴 《北方论丛》2007(3)
林辰的信札 孙 郁 《文汇读书周报》2007.5.11
鲁迅的启蒙主义小说观念 李兴阳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2)季
《古小说钩沉》中的民间佛教及其史料研究 王 欣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7(3)
试评鲁迅对冯至诗歌的评价 杨汤琛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7(3)
1920年代末文学知识分子的思想困境与唯物史观文学论的兴起 程 凯 《文史哲》2007(3)
金钱的魔影与否定的力量:重审《孔乙己》的世界 任湘云 《江淮论坛》2007(3)
鲁迅与先秦诸子 王吉鹏 杜亮梅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7(3)
论鲁迅早期的浪漫主义美学观念 俞兆平 《厦门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7(3)
1949:进入新时代的鲁迅——“鲁迅与当代中国”研究之一 李新宇 《齐鲁学刊》2007(3)
祥林嫂悲剧成因新解 朱庆华 《枣庄学院学报》2007(3)
近十年鲁迅杂文艺术特质研究综述 王来迎 《德州学院学报》2007(3)
鲁迅的序跋文体及其文学批评 毕绪龙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7(3)
“不得其庐”的困结与“殉道”悲剧:从“道”“路”分裂的角度看鲁迅对中国士人文化的现代思索 符杰祥 郝怀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7(3)
竹内好的鲁迅论 徐志强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2)
现代文学中的“坟墓”意象 张 霞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有意味的形式:《孔乙己》文本之艺术符号解读 原 鹏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7(3)
论鲁迅小说中的民俗文化因素 张卫兵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7(3)
五四时期人言人殊的“平民文学” 童龙超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7(3)
拒绝对立项选择:文学写作的另一种可能性——兼谈鲁迅、韩少功写作立场的坚守与包容 陈润兰 《中国文学研究》2007(2)
论鲁迅启蒙题材小说的意义生成模式与文化意蕴 苏美妮 《中国文学研究》2007(2)
士人精神的失落与眷恋——论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夏 晔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3)
鲁迅和林语堂翻译思想对比研究 黄寿娟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社科版》2007(2)
试论鲁迅《狂人日记》的叙事距离 方燕妹 《广西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7(3)
重新审视鲁迅与革命作家的斗争 王光斌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季
存在的真相——对《故事新编》的一种理解 王 一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13)半月
难见“人”的“真”:重识阿Q的“不幸”与“不争” 任翠英 《电影评介》2007(10)
鲁迅小说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研究综述 冉红音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7(2)季
呐喊•彷徨:鲁迅人生长途历史叙述的中心话语 苏光文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7(2)
近十五年鲁迅杂文文体研究述评 张小刚 《西昌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7(2)季
近80年鲁迅文学翻译研究检讨 高 玉 《社会科学研究》2007(3)
近80年鲁迅文学翻译研究检讨 高 玉 《社会科学研究》2007(3)
鲁迅的仇猫 刘春勇 《四川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7(3)
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辨——从“小说”之两类概念谈起 彭 磊 《重庆社会科学》2007(7)
革命者的呐喊与改良家的控诉——鲁迅与果戈里《狂人日记》之比较 杨 欣 《重庆社会科学》2007(7)
“看”那一抹“白”——鲁迅短篇小说《示众》中的色彩意识 卿青芳 《新西部(下半月)》2007(5)
原型与翻译中叙事语篇的范畴化:论鲁迅科学小说译作的叙事语篇范畴 黄琼英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2)季
《伤逝》中子君形象的女性话语解读 赵 红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3)
鲁迅与希伯来文化的两重关联 刘青汉 《西北师大学报 社科版》2007(3)
雄踞的斯芬克斯:论“我的啊Q” 刘九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7(3)
守望生命信仰之境、点击虚无主义行径——存在主义视野下的“鲁迅杂文”(之一) 彭小燕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7(3)
知识分子精神的一面旗帜——于当下文化语境重读《野草》 刘纪新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7(3)
2007-6
《鲁迅全集》第七卷校勘札记 王世家 《鲁迅研究月刊》2007(6)
乔伊斯在中国 文洁若 《鲁迅研究月刊》2007(6)
许羡苏在北京十年(上) 余锦廉 《鲁迅研究月刊》2007(6)
关于鲁迅收藏的珂勒惠支致史沫特莱信 杨燕丽 《鲁迅研究月刊》2007(6)
周作人与清代散文 周荷初 《鲁迅研究月刊》2007(6)
《狂人日记》与鲁迅文学的生命结构(一) 王学谦 《鲁迅研究月刊》2007(6)
翻译与鲁迅的阶级之“眼”:在自由主义文学与政党文学以外(下) 赵 璕 《鲁迅研究月刊》2007(6)
朱学勤《鲁迅的思想短板》的短板 张金明 《鲁迅研究月刊》2007(6)
《祝福》:人际关系的一面镜子 张继娥 朱庆华 《鲁迅研究月刊》2007(6)
于细微处见精神——谈《呐喊》、《彷徨》中的物件细节 李志连 《鲁迅研究月刊》2007(6)
关于《鲁迅全集•书信》校注的几个问题 甘智钢 《鲁迅研究月刊》2007(6)
《鲁迅日记》中的何植三 裘士雄 《鲁迅研究月刊》2007(6)
怀念曹白 力 群 《鲁迅研究月刊》2007(6)
“实”的梳理,“虚”的解析——读房向东先生关于鲁迅的两本新著 谢荣波 《鲁迅研究月刊》2007(6)
阿呼呜呼兮呜呼呜呼!——浅谈“鲁迅的遗产” 郜元宝 《鲁迅研究月刊》2007(6)
援后证前出文章 李真波 《鲁迅研究月刊》2007(6)
鲁迅与线装书 高 信 《光明日报》2007.6.23
“国民”、“国家”建构与“亚洲想象”——评董炳月《“国民作家”的立场——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研究》 王志松 《文艺研究》2007(6)
鲁迅小说选材和立意刍议 王秀华 《科教文汇》2007(6)
“构建”与“颠覆”:论《故事新编》的反讽结构 朱卫兵 《名作欣赏》2007(12)
穿行于解构与建构之间的艰难之旅:《故事新编》新解 江腊生 《名作欣赏》2007(12)
心灵的繾绻与现实的决绝:鲁迅“回乡”系列小说刍议 邓金洲 《名作欣赏》2007(12)
《孔乙己》的叙事人称及其叙事结构——鲁迅作品细读的再批评之一 李生滨 《名作欣赏》2007(12)
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 钱理群 《杂文选刊》2007(6)
微型对话与大型对话:两种复调小说比较——以鲁迅的《孤独者》和余华的《兄弟》为例 杨贤稳 《安徽文学》2007(6)
从未庄到边城——沈从文、鲁迅笔下乡村视野之比较 向 骏 《安徽文学》2007(6)
意向性的消蚀与时间意义的终结——《彷徨》中知识分子形象新论 雷 霖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6)
鲁迅小说的道具艺术 吴作歆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6)
柳亚子与鲁迅的深情厚谊 李海珉 《文史天地》2007(6)
“五四”时期作家的语言探索及其意义 张卫中 《贵州社会科学》2007(6)
风格比较:周氏兄弟散文比较研究的一个生长点 肖剑南 《重庆社会科学》2007(6)
人生与人性的阐释——《示众》与《生》解析 史玉梅 《新西部》2007(6)西安
论鲁迅对国民劣根性与鬼神文化关系的探讨 王 兵 《理论导刊》2007(6)
一行一动见性格——浅议鲁迅作品中动词的妙用 崔秀杰 《卫生职业教育》2007(6)
2007-7
在鲁迅原葬地纪念碑立碑仪式上的致辞 周海婴 《鲁迅研究月刊》2007(7)
鲁迅怎样“看”到的“阿金”——兼谈鲁迅与《支那人气质》关系的一项考察 李冬木 《鲁迅研究月刊》2007(7)
鲁迅小说中“吃”的话语形构 朱崇科 《鲁迅研究月刊》2007(7)
《狂人日记》与鲁迅文学的生命结构(二) 王学谦 《鲁迅研究月刊》2007(7)
道德批判与个人权力——鲁迅的道德批判之一 梁 展 《鲁迅研究月刊》2007(7)
鲁迅与民国书法 肖振鸣 《鲁迅研究月刊》2007(7)
汉字,文化霸权抑或符号暴力?
——以鲁迅和瞿秋白关于大众语和拉丁化新文字的倡导为例 刘进才 《鲁迅研究月刊》2007(7)
弃医从文精神创痛的深情抚慰——《藤野先生》研究 张学义 《鲁迅研究月刊》2007(7)
《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研究述评 姬学友 《鲁迅研究月刊》2007(7)
从鲁迅到张爱玲——女性异化命题的探索 郑 悦 《鲁迅研究月刊》2007(7)
鲁迅藏瓦当拓片 夏晓静 《鲁迅研究月刊》2007(7)
胡风文物捐赠北京鲁迅博物馆 于 静 马俊亭 《鲁迅研究月刊》2007(7)
鲁迅杂文研究十年 赵学勇 张小刚 《鲁迅研究月刊》2007(7)
《达夫书简》出版后发生的事——三版前言 王观泉 《鲁迅研究月刊》2007(7)
谈谈《鲁迅全集》第六卷 朱 正 《鲁迅研究月刊》2007(7)
“捉”与“如”——就《鲁迅全集》修订事与张梦阳先生商榷 强英良 《鲁迅研究月刊》2007(7)
鲁迅与《中国小说史略》 顾 农 《光明日报》2007.7.12
沙飞自述 沙飞 《中国摄影家》2007(7)
论绍兴目连戏对鲁迅艺术审美的影响 刘家思 《文学评论》2007(4)
文化重复困境中的叙事反思——在《狂人日记》到《长明灯》之间 罗 华 《文学评论》2007(4)
《呐喊》、《彷徨》的越南语译本 裴氏幸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4)
2006年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评述 程 凯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4)
纪念《讲话》,学习鲁迅 魏 巍 《文艺理论与研究》2007(4)
从“启蒙”到“立人”:鲁迅对易卜生的接受 李定清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4)
汉英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探讨:以鲁迅小说《祝福》的英译文为例 李 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4)
“网络鲁迅”的第二个高潮——2006年的“网络鲁迅”回顾与评析 葛 涛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7(4)
《野草》的狂欢化色彩 赵小琪 《天津社会科学》2007(4)
鲁迅与国统区文学 王吉鹏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4)
鲁迅对启蒙运动的质疑 胡桂红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7(4)
《橘子》与《一件小事》之比较研究 雷晓敏 《太原大学学报》2007(4)
写他人与写自己:《滕野先生》主题倾向辨 金 红 《名作欣赏》2007(7)
思想发展历程关键时刻的情感记录:《藤野先生》美学意蕴再关照 程 锦 《名作欣赏》2007(7)
《伤逝》:一部探索人性的现代主义力作 谢 稚 《名作欣赏》2007(7)
怜子如何不丈夫:谈鲁迅《答客诮》所体现的怜子柔情 张秀琴 《名作欣赏》2007(7)
互文性:鲁迅的《野草》与《苦闷的象征》的译介 赵小琪 《社会科学辑刊》2007(4)
鲁迅、高晓声小说中农民生存困境比较 周林妹 《理论界》2007(7)
鲁迅前期翻译的归化策略 李 寄 《文艺争鸣》2007(7)
历史观照与当代体验下的鲁迅杂文 郑春明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2)半年刊
论鲁迅与周作人新诗创作的异质性 章永林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7)
试析鲁迅视阈中的传统文化及其改造 黎文雯 《黑河学刊》2007(4)
简洁,却不简单:兼谈鲁迅的小说创作 孙木函 《学习与探索》2007(4)
鲁迅先生与《中国小说史略》 文 舒 《协商新报》2007.7.20
论鲁迅的人本思想 杨家府 《电影文学》2007(14)半月
鲁迅论梅兰芳问题研究述评 胡淳艳 《戏剧艺术》2007(4)
同步研究瞿秋白鲁迅 王明堂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7)
哲理性的诗话小说:解读《伤逝》 谢 稚 《社会科学论坛》2007(7)
时代良知的一面镜子:重读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 张西存 《社会科学论坛》2007(7)
《阿Q正传》里的城市书写 沈 琳 《江淮论坛》2007(4)
鲁迅论中国小说艺术审美接受误区 李城希 《江淮论坛》2007(4)
诗人之死与真正的绝望——从海子与鲁迅两首诗的比较谈起 邱焕星 《安徽文学 下半月》2007(7)
谈琵琶女的“悲剧命运” 程仁君 《安徽文学 下半月》2007(7)
孤独与虚无的自我表达——《孔乙己》主题重析 胡飞海 《安徽文学 下半月》2007(7)
精神憩息下的审美记忆——评鲁迅《社戏》 陈丽芬 《安徽文学 下半月》2007(7)
鲁迅在厦大的日子里 韩守泉 《炎黄纵横》2007(7)
鲁迅在厦大的日子里 韩守泉 《炎黄纵横》2007(7)
2006年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新动向 李春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7(4)
鲁迅想象农民的两极审美认知图景 张丽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7(4)
一名鲁迅卫士的光辉足迹——评《许广平文集》 孔昭琪 《泰山学院学报》2007(4)
2006年鲁迅作品研究中的几个亮点 崔云伟 《泰山学院学报》2007(4)
升温与冷却:论1990年代形式本体鲁迅的重构 徐 妍 《东方论坛》2007(4)
鲁迅小说人物的现代性 赵绍军 《南都学坛》2007(4)
鲁迅杂文之独创性 康 怡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社版》2007(4)
鲁迅与赛珍珠小说人物形象比较——以阿Q和王龙为例 兰守亭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7(4)
谈鲁迅小说中的疾病意识 高 飞 《新闻爱好者》2007(7)
叙事学视野下《野草》的话语模式分析 范文婷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周氏兄弟的儿童文学教育思想 王少瑜 《肇庆学院学报》2007(4)
《中国小说史略》的学术准备 鲍国华 《汕头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7(4)
鲁迅《铸剑》对古小说中故事的思想与艺术之升华 于华东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7(4)
鲁迅的“硬译”:一个现代思想事件 张全之 《粤海风》2007(4)
百年乡村时空里的“阿Q” 张丽军 《南方文坛》2007(4)
“狗”眼看鲁迅 陈 奇 《出版广角》2007(4)
“男弃女”现代婚变的文化诠释——鲁迅《伤逝》的命意解读 罗雪松 《电影评介》2007(14)半月
2005年鲁迅研究综述 崔云伟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4)
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辨——从“小说”之两类概念谈起 彭 磊 《重庆社会科学》2007(7)
革命者的呐喊与改良家的控诉——鲁迅与果戈里《狂人日记》之比较 杨 欣 《重庆社会科学》2007(7)
鲁迅与康德哲学观念比较论 高 兴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7(4)
从儒家思想看鲁迅精神与中国文化传承 吴 钧 《甘肃社会科学》2007(4)
不可靠叙述与阅读伦理——鲁迅《狂人日记》文本分析 陈志华 《兰州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7(4)
鲁迅与20世纪20、30年代的新加坡文坛 刘永睿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7(7)
浅论子君、涓生悲剧命运的根源 李巧伶 《青海师专学报》2007(4)
能指化了的阿Q 魏家骏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4)
2007-8
鲁迅的初恋 张恩和 《鲁迅研究月刊》2007(8)
“革命的前驱者”与“精神界之战士(之四)
——陈独秀与鲁迅家庭伦理及性爱道德的比较 王福湘 《鲁迅研究月刊》2007(8)
浅论《祝福》中的民俗文化及其悲剧性建构 顾红亚 《鲁迅研究月刊》2007(8)
青年鲁迅“立人”思想的多义解读 商昌宝 《鲁迅研究月刊》2007(8)
鲁迅与列夫•托尔斯泰文艺思想之比较 李春林 《鲁迅研究月刊》2007(8)
论周作人儿童文学观生成的文化语境 应玲素 《鲁迅研究月刊》2007(8)
鲁迅与MK木刻研究会 李 丹 《鲁迅研究月刊》2007(8)
周扬“避嫌”之作 叶德浴 《鲁迅研究月刊》2007(8)
余英时的胡适观 李正春 《鲁迅研究月刊》2007(8)
《三一八惨案特刊》:还原历史细节 谢其章 《鲁迅研究月刊》2007(8)
常风先生生前对周作人的若干回忆 散 木 《鲁迅研究月刊》2007(8)
论孙玉石先生的《〈野草〉研究》 刘继业 《鲁迅研究月刊》2007(8)
《〈摩罗诗力说〉洪桥今译本》序 周正章 《鲁迅研究月刊》2007(8)
补阙两则 朱 正 《鲁迅研究月刊》2007(8)
缘——我与《一代漂泊文人》 姚锡佩 《鲁迅研究月刊》2007(8)
“岂惜芳馨遗远者”——怀念林辰老师 王小遂 《鲁迅研究月刊》2007(8)
惜别百年一海隔 青叶城下再相会
——写于鲁迅和藤野先生铜像揭幕式在日本仙台东北大学举行之际 陈 馨 《鲁迅研究月刊》2007(8)
教育家:鲁迅先生的另一张面孔 马建强 《中国教育报》2007.8.24
轩辕•寒星•神矢:解读《自题小像》中的几个关键词 顾农 《新文学史料》2007(3)
试为刘大杰先生辩白 海客甲 《新文学史料》2007(3)
“家”的焦虑:解读《狂人日记》中的另一个视角 赵 彬 《名作欣赏》2007(8)
鲁迅怎样写底层 古 耜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7(3)季
秋夜里的孤独——读鲁迅的《秋夜》 张 富 《集宁师专学报》2007(3)季
经典的祛魅和返魅:[鲁迅著作研究] 李林荣 《社会科学论坛》2007(8)
鲁迅的救世精神与尼采的“超人”基督——兼论《过客》与《Also Sprach Zarathustra》 张文娜 《安徽文学》2007(8)
鲁迅翻译理论之我见 孙小云 《科技信息》2007(15)半月
鲁迅与茅盾历史小说比较 韩日新 《鲁东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7(3)
鲁迅摒弃“文人相轻”思想探微 高玉国 《山东社会科学》2007(8)
谈教学鲁迅的心灵建构——以钱理群的《心灵的探寻》与《与鲁迅相遇》为例 任慧群 《新课程研究》2007(8)
“战士”与“革命者”——李长之鲁迅与竹内好鲁迅解读 任慧群 《成功》2007(8)
《故事新编》中的“陌生化”手法 罗宗宇 《中国文学研究》2007(3)
鲁迅和卡夫卡的选择 朱晓红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季
回归艺术本位的开掘与提升——评沈金耀《鲁迅杂文诗学研究》 肖剑南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2007(3)季
“孤独者”的“彷徨”——从文化批评的角度看《在酒楼上》的叙事策略 罗鸣灶 《东南传播》2007(8)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看鲁迅短篇小说的两个英译本 李良举 《西藏大学学报 汉文版》2007(3)
2007-9
如何对待从孔子到鲁迅的传统
——在李陵《丧家狗——我读〈论语〉》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 钱理群 《鲁迅研究月刊》2007(9)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展中的左翼理论资源(四) 陈方竞 《鲁迅研究月刊》2007(9)
告别丸山昇 (日)木山英雄 景 慧译 《鲁迅研究月刊》2007(9)
《阿Q正传》再考——关于“类型” (日)丸尾常喜 郭 伟译 《鲁迅研究月刊》2007(9)
郑振铎的小说与鲁迅的影响 陈福康 《鲁迅研究月刊》2007(9)
周作人的书法及相关事略 江 平 《鲁迅研究月刊》2007(9)
翻译政治之比较:斯皮瓦克与鲁迅 关熔珍 《鲁迅研究月刊》2007(9)
由《鲁迅全集》的一条注释谈故宫“盗宝案” 郑欣淼 《鲁迅研究月刊》2007(9)
鲁迅为什么丢弃了一幅《自题小像》诗稿? 王世家 《鲁迅研究月刊》2007(9)
《鲁迅全集》(2005年版)注释补正三题 陈元胜 《鲁迅研究月刊》2007(9)
鲁迅行文的一处错误 赵献涛 《鲁迅研究月刊》2007(9)
没有被忘却了的工作——以鲁迅先生辑校的谢乘《后汉书》为限 卢 芳 汤颖仪 《鲁迅研究月刊》2007(9)
2006年鲁迅研究综述 崔云伟 刘增人 《鲁迅研究月刊》2007(9)
博物馆临时性展览工作浅识 黄乔生 《鲁迅研究月刊》2007(9)
兵燹与弦歌 王观泉 《鲁迅研究月刊》2007(9)
在鲁迅、许广平的雕塑合像揭幕式上的致辞 周海婴 《鲁迅研究月刊》2007(9)
我国学界对“竹内鲁迅”接受状况的反思 桂 琳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
《阿Q正传》与辛亥革命问题的再思考 逄增玉 《文学评论》(北京)2007(5)
物质制约下的伦理诉求:以《孤独者》、《伤逝》、《弟兄》为中心 罗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北京)2007(5)
告别丸山昇 木山英雄 《读书》2007(9)
自然科学知识在鲁迅作品中的运用 张雪莉 《高校理论战线》2007(9)
我们与鲁迅的距离 孙 郁 《前线》2007(9)
偏执批判与人文关怀——世纪转换期兼议鲁迅与高尔基及其创作 徐普良 《商业文化 学术版》2007(9)
鲁迅清醒的金钱观 孔庆东 《今日科苑》2007(9)
自然科学知识在鲁迅作品中的运用 张雪莉 《高校理论战线》2007(9)
原鲁迅 ——在传承与超越中的跨文化对话 王晓初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5)
启蒙视角:对鲁迅四篇小说的意义再索隐 何平 《名作欣赏 文学鉴赏版》2007(9)
试论鲁迅小说《伤逝》的音乐结构 孙媛 名作欣赏:《名作欣赏 文学研究版》2007(9)
鲁迅的反商业化思想 黎保荣 名作欣赏:《名作欣赏 文学研究版》2007(9)
个人主义与群体否定——论鲁迅、王小波文化逻辑之异同 房 伟 《艺术广角》2007(5)
鲁迅的艺术设计研究及其学术品格 祝帅 《美苑》2007(5)
鲁迅论教师 王 欢 《理论界》2007(9)
鲁迅杂文的传播特性 王 健 《理论界》2007(9)
鲁迅与尼采——哲学思想关系论纲 王学谦 《文艺争鸣》2007(5)
信仰与怀疑——论杜衡的长篇小说《叛徒》 葛 飞 《文艺争鸣》2007(5)
论鲁迅的“二重性”及其表现 高 玉 《文艺争鸣》2007(5)
寻求自我历史限度的文化批判——从《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到《死火重温》 任慧群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9)
关于“鲁迅茅盾致红军信”的探讨 倪墨炎 《文汇报》2007.9.23
独见与偏见——关于夏志清的鲁迅研究 方习文 《巢湖学院学报》2007(5)
鲁迅小说对启蒙话语的勘测 钱伟 《江淮论坛》2007(5)
鲁迅作品的方言运用 吴子慧 《浙江学刊》2007(5)
被言说的祥林嫂:论底层劳动妇女形象与男性自我主体建构 刘传霞 《福建论坛》2007(9)
失败如何造就了鲁迅 魏 建 《济宁学院学报》2007(5)
满蕴温馨的柔情世界:论鲁迅的诗歌创作 吴洁菲 《江汉论坛》2007(5)
鲁迅小说中的绅士形象 李 莉 《理论月刊》2007(9)
鲁迅与胡适文学作品论异同浅析 郭运恒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5)
新时期《狂人日记》比较研究综述 邹世明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向外的断裂与向内的轻逸:鲁迅启蒙的可疑姿态 胡倩一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从鲁迅研究的三种倾向看评论家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兼论滕宗仁教授的文学批评 鲁学民 《鸡西大学学报》2007(5)
“鬼气”与“鬼趣”——论鲁迅和周作人“与鬼对坐”的不同文学思考 肖向明 《青海社会科学》2007(5)
鲁迅的版本意识和版本实践 杨一琼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5)
2007-10
关于藤野先生指出的解剖学笔记中的“美术”解剖图 (日)刈田启史郎 解泽春译 《鲁迅研究月刊》2007(10)
基于鲁迅思考之上的“复仇”与“末日” (日)代田智明 《鲁迅研究月刊》2007(10)
从民族文化复兴的大视角看胡适与鲁迅 耿云志 《鲁迅研究月刊》2007(10)
《野草》心解(一) 汪卫东 《鲁迅研究月刊》2007(10)
“两个口号”论争中的鲁迅 廖久明 《鲁迅研究月刊》2007(10)
道德理想——鲁迅《狂人日记》的未解之结 许祖华 《鲁迅研究月刊》2007(10)
胡愈之与鲁迅的师生加战友情谊 胡序威 《鲁迅研究月刊》2007(10)
鲁迅藏碑拓研究(三) 强英良 《鲁迅研究月刊》2007(10)
读《教授杂咏》诗稿杂记 王世家 《鲁迅研究月刊》2007(10)
关于郭沫若《释鲁迅“题三义塔”诗》 杨芝明 《鲁迅研究月刊》2007(10)
M.奥埃佐夫和鲁迅
——作品的精髓 民族的命运 (哈萨克斯坦)杜坎•马斯木汗 阿依肯艾比丁译 《鲁迅研究月刊》2007(10)
渐老渐熟 却造新奇——读鲁迅书赠徐訏的一条横幅 梁 羿 《鲁迅研究月刊》2007(10)
恶魔的哀怒 ——论《药》 翟业军 《鲁迅研究月刊》2007(10)
科学精神与考证功夫——读朱正的《鲁迅论集》 邱存平 《鲁迅研究月刊》2007(10)
从书影走近鲁迅 岳洪治 《鲁迅研究月刊》2007(10)
乡土情结与鲁迅缘 ——中学生活片断 袁良骏 《鲁迅研究月刊》2007(10)
《故事新编》二题 李效钦 《鲁迅研究月刊》2007(10)
藤野先生铜像揭幕式在北京鲁迅博物馆隆重举行 陈 洁 《鲁迅研究月刊》2007(10)
“中国鲁迅”与“东亚鲁迅” 李冬木 《中华读书报》2007.10.31
破解鲁迅、茅盾“电贺”红军之谜 倪墨炎 《神州》2007(10)
仍然是说不尽的鲁迅——读朱寿桐《孤绝的旗帜——论鲁迅传统及其资源意义》 陈南先 《名作欣赏》2007(19)
论鲁迅《野草》中的“梦” 陆汉军《名作欣赏》2007(10)
究竟是谁谋杀了阿Q?《阿Q正转》新探 曾锋 《名作欣赏》2007(10)
“起承转合”显题旨:《呐喊》《彷徨》的结构艺术思考 刘高峰《名作欣赏》2007(10)
鲁迅与史铁生的比较研究——以对人本困境的探讨为中心 陆云刚 《安徽文学 下半月》2007(10)
鲁迅创作中“兴感怡悦”的悲剧情结 郭海宁 《山东社会科学》2007(10)
主体文化影响下鲁迅的翻译选材 汤 霞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0)
语言和谐:交往理性的基本要义:鲁迅《伤逝》主题的新诠释 张春泉 《湖北社会科学》2007(10)
2007-11
从鲁迅医学笔记看医学专业学生鲁迅 (日)坂井建雄作 解泽春译 《鲁迅研究月刊》2007(11)
从施缔纳到阿尔志跋绥夫——论无政府主义对鲁迅思想与创作的影响 张全之 《鲁迅研究月刊》2007(11)
《野草》问题杂谈 陈安湖 《鲁迅研究月刊》2007(11)
“本色化”耶稣——谈中国现代重写《圣经》故事及耶稣形象的重塑 祝宇红 《鲁迅研究月刊》2007(11)
《野草》心解(二) 汪卫东 《鲁迅研究月刊》2007(11)
特立独行的深层思考——《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解读 邓招华 《鲁迅研究月刊》2007(11)
知识之美(上)——论周作人散文中知识的审美建构 郑家建 林秀明 《鲁迅研究月刊》2007(11)
直面启蒙的伦理陷阱——从涓生的两难看1920年代中国启蒙思想的现实困境 徐仲佳 《鲁迅研究月刊》2007(11)
重论启蒙视野下的《长明灯》 陈绪石 《鲁迅研究月刊》2007(11)
《鲁迅书衣百影》的二三瑕疵 朱金顺 《鲁迅研究月刊》2007(11)
《鲁迅书衣百影》指误 冯 英 《鲁迅研究月刊》2007(11)
鲁迅《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的七件诗稿 王世家 《鲁迅研究月刊》2007(11)
整理林辰藏书札记 于 静 《鲁迅研究月刊》2007(11)
与萧红有关的一张照片 袁 权 《鲁迅研究月刊》2007(11)
探讨鲁迅书法艺术弘扬民族文化 郑欣淼 《中国文物报》2007.11.7
鲁迅的笔名与《周易》 赵献涛 《光明日报》2007.11.22
中国厨川白村研究评述 李 强 《国外文学》2007(4)季
蒋锡金先生的旧信 钦 鸿 《出版史料》2007(4)季
王仰晨先生书信笺注 刘运峰 《出版史料》2007(4)季
两个“晚明”在现代中国的复活——鲁迅与周作人在文学史观上的分野和冲突 郝庆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6)
“人”与“兽”纠葛的世界:鲁迅《狂人日记》新论 靳新来 《文学评论》2007(6)
论鲁迅的非暴力呐喊:跨文化语境的相关思考 刘青汉 《文学评论》2007(6)
存在的焦虑:论《野草》的生存哲学 李 骞 《文学评论》2007(6)
“笑”看《狂人日记》 张风燕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6)
翻译家鲁迅的“中间物”意识——以鲁迅早期翻译方式的变换为例 崔峰 《中国翻译》2007(6)
鲁迅对启蒙运动的质疑 胡桂红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7(4)季
孔乙己新传 魏 宝 《河北自学考试》2007(11)
《橘子》与《一件小事》之比较研究 雷晓敏 《太原大学学报》2007(4)季
论鲁迅小说与古代小品关系 邱雪松 《名作欣赏》2007(22)
阿Q不能被酷评“大团圆”——与申燕商榷鲁迅研究应有的学理规范 李亚军 《阴山学刊》2007(6)
论“鲁迅著作及研究”因人设类的必要性 《兰台世界 》2007(22)半月
圆圈理论与阿Q所画的圆圈——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思索与实践透视 侯 睿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11)
有缘故的爱与无条件的爱:关于鲁迅与基督教文化资源关联的思考 刘青汉 《中国比较文学》2007(4)
日本的鲁迅研究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李 志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4)季
鲁迅与清之讽刺小说 王吉鹏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季
鲁迅与孤岛文学 王吉鹏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
浅谈现代汉语“把”字句的英译——以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为例 杜月蕾 《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7(4)
关于宋代小说变迁的几个问题 凌郁之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4)
鲁迅与孤岛文学 王吉鹏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
从“写平民”到“平民写”——试论20世纪末“平民文学”研究的新思路 刘志权 《江苏社会科学》2007(6)
《离婚》中绍兴方言词翻译规范探析 汪宝荣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哲社版》2007(6)
鲁迅与乡邦金石 刘秉贤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哲社版》2007(6)
《无常》——我们这样做父亲 李 矜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深入民众的大层中——论《朝花夕拾》的乡风民俗 王吉鹏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海明威“打不败”精神与鲁迅“死火”精神之比较 张 静 《江西社会科学》2007(11)
日本外相知识与鲁迅对文学“关系”的言说 方长安 《福建论坛 人文社科版》2007(11)
试论鲁迅随笔 肖剑南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11)
《史地学报》及其群体与《学衡》之关系的探讨 陈宝云 《东方论坛》2007(6)
2006年鲁迅思想研究中的几个焦点 崔云伟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6)
《阿Q正传》艺术魅力解读 樊 洁 《文学教育》2007(11)
瞿秋白论鲁迅 程凯华 《邵阳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7(6)
鲁迅“九一八”文学研究 李春林 高 翔 《求索》2007(11)
《文学史上的失踪者:穆木天》自序 陈方竞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4)季
鲁迅笔名及其他 颜 涉 《民营科技》2007(11)
拿来主义之比较文学价值 郑辅耀 《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4)
90年代以来鲁迅《祝福》研究述评 李艳菊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6)
别求新声于异邦——从《摩罗诗力说》看雪莱对鲁迅的影响 韩苗苗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论鲁迅的忧患意识 吴 钧 《西北师大学报 社科版》2007(6)
符号:基于鲁迅语言构建的研究 周震豪 《社科纵横》2007(6)
附魅与神化——对新时期“鲁迅研究”的反思(一) 古大勇 《甘肃社会科学》2007(6)
陌生的眼睛,崭新的形式:《狂人日记》中狂人视角的叙事意义 余新明 《兰州学刊》2007(11)
鲁迅研究有“盲区”——鲁迅“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系列之一度 李国华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7(4)季
2007-12
萧军日记•散步集 《鲁迅研究月刊》2007(12)
“钱王登假”新解 周葱秀 《鲁迅研究月刊》2007(12)
鲁迅与上海城市文化断想
——在纪念鲁迅定居上海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发言 陈漱渝 《鲁迅研究月刊》2007(12)
看夜的眼•听夜的耳•夜的史诗
——《野草•秋夜》重读 闵抗生 《鲁迅研究月刊》2007(12)
“历史中间物”——鲁迅《故事新编》中的传奇叙事 张文东 《鲁迅研究月刊》2007(1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等著述的标点注释体例问题 艾春明 薄景昕 《鲁迅研究月刊》2007(12)
二十年代中国话剧与唯美主义戏剧关系再辨
——围绕王尔德戏剧二十年代的翻译与演出所作分析 李 致 孙胜存 《鲁迅研究月刊》2007(12)
知识之美(下)
——论周作人散文中知识的审美建构 郑家建 林秀明 《鲁迅研究月刊》2007(12)
箭镞的雨
——王任叔使用的别一种武器 谢淑玲 《鲁迅研究月刊》2007(12)
奇特的经历 灵性的创作
——敬隐渔论 黄群英 《鲁迅研究月刊》2007(12)
新时期西北地区鲁迅研究概览 张雪艳 李继凯 《鲁迅研究月刊》2007(12)
纪念鲁迅定居上海80周年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 浩 《鲁迅研究月刊》2007(12)
2005年版《鲁迅全集》注释补正五则(二) 吴作桥 《鲁迅研究月刊》2007(12)
许寿裳写下第一版台大校歌歌词 谢金蓉 《鲁迅研究月刊》2007(12)
对《文字狱两案例》一文的异议 李明晖 《鲁迅研究月刊》2007(12)
孙陵的后半生 古远清 《鲁迅研究月刊》2007(12)
随感录•“双钩” 王观泉 《鲁迅研究月刊》2007(12)
拾穗小札 高道一 《鲁迅研究月刊》2007(12)
鲁迅原葬地拜谒记 孔海珠 《鲁迅研究月刊》2007(12)
唐天然藏名人字画手札捐赠北京鲁迅博物馆 马俊亭 《鲁迅研究月刊》2007(12)
纪念阿垅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在鲁迅博物馆举行 马俊亭 《鲁迅研究月刊》2007(12)
信史无证,正史毋信:《故事新编》的后现代议题 江弱水 《读书》2007(12)
自责? 自励? 失望? 希望?——《在酒楼上》新解 火 源 《名作欣赏》2007(23)
从下午到黄昏:雪色中非同寻常的人生展示:鲁迅《在酒楼上》新解 王立宪 《名作欣赏》2007(24)
从荷戟战斗到颓废虚无:吕纬甫人生之路解读:[《在酒楼上》] 张西存 《名作欣赏》2007(24)
绝望的预言:试用格雷马斯形式化叙事理论论述鲁迅小说的叙事模式 万海洋 《前沿》2007(12)
《祝福》中祭祀文化的探析与研究 虞自求 《语文学刊》2007(24)
从三部全集看文学史研究的空间 朱华阳 《文艺争鸣》2007(12)
布卢姆与阿Q:狂欢世界的英雄 王 苹 《南京社会科学》2007(12)
鲁迅尼采观与日本尼采观之比较 吴二林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从意识形态看鲁迅的“拿来” 汤 霞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
意义的焦虑——从《彷徨》看鲁迅五四启蒙主义的悲剧体验 雷 霖 《怀化学院学报》2007(12)
约翰穆勒:鲁迅自由思想资源第一人 王福湘 《学术研究》2007(12)
叙事视角成就《朝花夕拾》的文体风格 赵敏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7,24(增)
林辰:恂恂儒者 王培元 《美文》2007(12)
2007年鲁迅研究著作篇目索引
马俊亭 蔡勇勤辑录
鲁迅六讲(增订本) 郜元宝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野草》研究 孙玉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存在主义视野下的鲁迅 彭小燕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关于鲁迅的辩护词 房向东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鲁迅与周作人 孙郁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7年1月
世界伟人传记——鲁迅 谢华良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07年1月
在老虎尾巴的鲁迅先生•许钦文忆鲁迅全编 许钦文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7年1月
鲁迅和他的绍兴 王锡荣 乔丽华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7年1月
鲁迅与新时期文学 常立霓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年1月
鲁迅九讲 钱理群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
骂人与被骂(鲁迅生前身后事) 房向东 青岛出版社 2007年1月
鲁迅粤港时期史实考述 李伟江 岳麓书社 2007年1月
诗学与政治:鲁迅晚期杂文研究1933-1936 赫庆军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年2月
鲁高冲突-鲁迅与高长虹论争始末 董大中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7年2月
正说鲁迅 孔庆东 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7年2月
鲁迅先生纪念集 上下 刘运峰编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年2月
上海鲁迅研究2006•秋 上海鲁迅纪念馆 上海文艺版社 2007年2月
鲁迅评点外国作家 杨里昂 彭国梁主编 岳麓书社 2007年2月
鲁迅评点中国作家 杨里昂 彭国梁主编 岳麓书社 2007年2月
孔庆东评点鲁迅小说 孔庆东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7年4月
上海鲁迅研究2006•冬 上海鲁迅纪念馆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年4月
鲁迅书话 朱正编辑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7年4月
鲁迅:刀边书话 林贤治 编注 花城出版社 2007年4月
鲁迅最后十二年与美术 杨永德 杨宁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年5月
鲁迅文化史 葛 涛 东方出版社 2007年5月
鲁迅的艺术世界 吴中杰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
鲁迅诗文鉴赏——散文 杂文 诗歌 傅德岷 包晓玲 长江出版社 2007年5月
《祝福》:丰子恺绘鲁迅小说九篇 鲁迅著 丰子恺绘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年5月
鲁迅学在中国在东亚 张梦阳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7年5月
跟鲁迅学智慧 李春晚 广东经济出版 2007年5月
胡适与周氏兄弟 陈漱渝 宋娜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7年6月
阿Q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周鸿俊 石发亮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7年7月
鲁迅书衣百影 刘运峰编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年7月
鲁迅的声音:鲁迅讲演全集 鲁迅著 傅国涌编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7年8月
鲁迅先生纪念集(上下) 刘运峰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年8月
鲁迅与他的论敌 房向东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年8月
鲁迅一百句 郜元宝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8月
王国维 鲁迅诗学互训 孟泽 九州出版社 2007年9月
追寻鲁迅在南京 徐昭武主编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07年9月
绍兴鲁迅研究(年刊) 绍兴鲁迅纪念馆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年9月
鲁迅与胡适——影响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两位智者 孙郁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年10月
颠覆与生存德国思想与鲁迅前期的自我观念(1906-1927)
梁展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7年11月
名人往事——鲁迅 绍兴鲁迅纪念馆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7年11月
鲁迅小说意象主题论 隋清娥 齐鲁书社 2007年11月
鲁迅的一世纪——朱正谈鲁迅 朱正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7年11月
无数人们与无穷远方:鲁迅与左翼 张宁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