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成果
2006年鲁迅研究文章篇目索引
发布日期:2008-03-05         浏览数:

 马俊亭 蔡勇勤辑录

2006-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关传统文化的几次思想交锋——以鲁迅为中心   钱理群  《鲁迅研究月刊》2006(1)
重读鲁迅杂文   朱 正  《鲁迅研究月刊》2006(1)
(一) 重读《估〈学衡〉》
(二) 重读《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遮蔽的修辞幻象和去蔽的社会现实批评——鲁迅与中国电影批评范式的双轨解读   赵 鹏  《鲁迅研究月刊》2006(1)
“左翼”、“时代”及“文学”——在“左翼文学的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陈平原  《鲁迅研究月刊》2006(1)
略说丸山昇先生的“实证研究”——在《鲁迅•革命•历史》出版纪念座谈会上的发言   王中忱  《鲁迅研究月刊》2006(1)
现实情怀、历史视点与学术意识——读丸山昇先生的《鲁迅•革命•历史》   孙玉石  《鲁迅研究月刊》2006(1)
在丸山昇先生《鲁迅•革命•历史》中译本座谈会上的发言   王德后  《鲁迅研究月刊》2006(1)
鲁迅所藏古籍漫谈   韦力  《鲁迅研究月刊》2006(1)
鲁迅与《会稽郡故书杂集》   李亮  《鲁迅研究月刊》2006(1)
关于“竹内鲁迅”及其翻译缘起   靳丛林  《鲁迅研究月刊》2006(1)
   附:鲁迅杂记Ⅰ(1946-1956)目录
石川啄木在中国的翻译与影响   崔 琦  《鲁迅研究月刊》2006(1)
《补天》的性思维解读   韩 冷  《鲁迅研究月刊》2006(1)
关于《废名年谱》   陈建军  《鲁迅研究月刊》2006(1)
《苏曼殊全集》为鲁迅所拟考   刘运峰  《鲁迅研究月刊》2006(1)
“三昧”仍应是“三味”   吴作桥  《鲁迅研究月刊》2006(1)
鲁迅与象   靳新来  《鲁迅研究月刊》2006(1)
阿随   李效钦  《鲁迅研究月刊》2006(1)
与鲁迅的“精神相逢”   黄乔生  《中华读书报》2006.1.25
文学者鲁迅与革命人鲁迅   赵京华  《中华读书报》2006.1.25
《惜别》与“太宰鲁迅”   董炳月  《中华读书报》2006.1.25
魯迅对中国小說史的诠释个案研究 “小說文学”学科建立的精神史   龔鵬程  《中国文化》2006(1)
 “新怨恨”理论视野下鲁迅思想的重读   王明科  《河北学刊》2006(1)
信息之美:《祝福》文本价值论   范颖  《名作欣赏》2006(1)
小议《阿Q正传》的人物形象塑造  曹 瑛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6(1)
鲁迅:平凡与伟大——鲁迅教学研究之二    郭亚明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
鲁迅研究史上的一部力作:重读《鲁迅与中国文化》   张永泉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1)
鲁迅小说中第一人称的叙述身份与叙述姿态   王 彬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1)
李敖,信口雌黄说鲁迅   林 非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1)
东亚的起点  孙 郁  《社会科学辑刊》2006(1)
我看中国的鲁迅研究   王富仁  《社会科学辑刊》2006(1)
 “鲁迅”的“现在价值”   钱理群  《社会科学辑刊》2006(1)
鲁迅与狂人、狂气:和俄国小说的比较   (韩)李珠鲁  《社会科学辑刊》2006(1)
融贯中西与古今文化诗学的意象体系:鲁迅诗歌意象的类型分析   刘 丽  许祖华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
鲁迅与周作人的恩恩怨怨   何立波  《党史纵横》2006(1)
论鲁迅在家庭伦理上的尴尬境遇   戴国庆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1)
开拓鲁迅翻译研究的新视野——评王友贵新著《翻译家鲁迅》   崔 峰  《中国比较文学》2006(1)
自由,美丽而艰难的选择:鲁迅为自由而奋战的一生   陈漱渝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1)
1981-2004:鲁迅研究在江苏   钱旭初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
论《热风》:写于《热风》出版80周年之际   闽抗生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
论《阿Q正传•序章》的边缘性因子对文本的悬置意义   倪浓水  《浙江社会科学》2006(1)
鲁迅小说中的短语“……似的”   徐根松  《丽水学院学报》2006(1)
聚焦生命:鲁迅与厨川白村   周 涛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1)
论鲁迅翻译中的“信而不顺”   朱凌燕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1)
儒家道德意识与鲁迅的小说创作   沈敦忠  《学术界》2006(1)(合肥)
论鲁迅小说中的民俗描写   陈 珂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鲁迅的《过客》与尼采   赵山奎  马 啸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1)
鲁迅何以成为现代讽刺文学大师?   陆 衡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
魏晋文学研究中的鲁迅资源和“鲁迅神话”   徐国荣  《学术界》2006(1)
浅论鲁迅杂文的抒情方式   林 云  《南平师专学报》2006(1)
鲁迅悲剧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探析   刘玉兴  《龙岩学院学报》2006(1)
鲁迅在东南亚华文文学世界   王丹红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
鲁迅小说中的“故乡”情结   李 静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1)
《故事新编》的喜剧艺术特色   陈忠坤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1)
瞿秋白四次避难鲁迅家   熊坤静  《党史文苑》2006(1)
从鲁迅译《一个青年的梦》看《呐喊•自序》   赵歌东  《东岳论丛》2006(1)
悲剧鲁迅   程福菊  《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1)
《祝福》的对比艺术   张友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
鲁迅、茅盾的小说创作与时代精神   陈国恩  《襄樊学院学报》2006(1)
多姿多彩的杂文艺术世界——读鲁迅杂文随记   伍振戈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清醒的疯狂”:《阿Q正传》与反讽艺术(一)   周兰桂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1)
情有独钟,目标不同——鲁迅、柳宗元与佛教关系的比较之二   杜方智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1)
鲁迅:幽默的智慧与写作的愉悦   王 进  《粤海风》2006(1)
主体精神与痛苦的承担——试论鲁迅前期小说中的死亡现象   温玉林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试论阿Q的悲剧性格   蓝冬冬  《琼州大学学报》2006(1)
《故事新编》的形式意味新解   杨若蕙 《重庆社会科学》2006(1)
作家形象学视野中的鲁迅   岑雪苇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
鲁迅对无产阶级文学的批评与认同   孙 强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
鲁迅自我的找寻——《秋夜》的再解读   郑迦文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1)
由阿Q、孔乙己、祥林嫂形象看鲁迅塑造典型人物   陈昌丽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6(1)
鲁迅治学方法浅探——以《中国小说史略》、《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为例   李松荣  《红河学院学报》2006(1)
鲁迅与中国传统社会思想   王 勇  熊贵彬  《红河学院学报》2006(1)
李长之与《鲁迅批判》   孙 晶  《小说评论》2006(1)
不可能的呐喊   邱 慧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
鲁迅小说人物称谓艺术初探   马文义  《固原师专学报》2006(1)
精神“故乡”的失落——鲁迅《故乡》赏析   贺丽珍  《周末文汇学术导刊》2006(1)
鲁迅对安德列耶夫的翻译及安德列耶夫对鲁迅创作的影响   陈 磊  《周末文汇学术导刊》2006(1)
躁气中的沉浮——钱钟书、鲁迅在二十世纪中国的命运   赵庆超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6(1)
从鲁迅文章看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牛丽君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1)


2006-2
通过鲁迅的眼睛回顾20世纪的“革命文学”和“社会主义”   (日)丸山昇  《鲁迅研究月刊》2006(2)
在北京大学“‘革命文学’的时代”学术讨论会上的报告(2005.11)
    在汕头大学“左翼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2006.1.9)
鲁迅文学与左翼文学异同论   王德后  《鲁迅研究月刊》2006(2)
“中国左翼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庄 园  《鲁迅研究月刊》2006(2)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关传统文化的几次思想交锋——以鲁迅为中心(二)   钱理群  《鲁迅研究月刊》2006(2)
“小说史家鲁迅”研究的历史回顾   鲍国华  《鲁迅研究月刊》2006(2)
否定情感的求乞与施舍——解读《求乞者》的情感表现和思想内涵   田建民  《鲁迅研究月刊》2006(1)
周树人的选择——“幻灯事件”前后   (日)吉田富夫  李冬木译  《鲁迅研究月刊》2006(2)
鲁迅杂记Ⅰ(之一)(1946~1956)   (日)竹内好  靳丛林译  《鲁迅研究月刊》2006(2)
儿童群像与文化符号——试论鲁迅笔下的儿童群像与民族文化理想   周 菡  《鲁迅研究月刊》2006(2)
高长虹是病逝在东北旅社的   崔运清 闫振琦 李庆祥  《鲁迅研究月刊》2006(2)
对鲁迅的《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的一点更正和一个质疑   陆耀东  《鲁迅研究月刊》2006(2)
《鲁迅:中国“温和”的尼采》感言   (澳)寇志明  甘棠译  《鲁迅研究月刊》2006(2)
还原一个真实的周作人——评王锡荣《周作人生平疑案》   李玉兰  《鲁迅研究月刊》2006(2)
试论鲁迅作品中的三个偷窃者形象   温立三  《中学语文教学》2006(2)
自由、虚无与信仰:青年鲁迅对虚无的体认与反抗   彭小燕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1)
鲁迅与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兼及成仿吾的《〈呐喊〉的评论》   潘世圣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1)
最早的鲁迅研究资料集——《关于鲁迅及其著作》  顾 农  《新文学史料》2006(1)
鲁迅错了吗?——兼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内容   田 青  《音乐研究》2006(1)
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美——向《阿长与〈山海经〉》学习写人技巧   詹长青  《阅读与鉴赏•初中版》2006(2)
对自我灵魂的审视与拷问:读《影的告白》兼议《野草》的现代主义色彩   郝福伟  《名作欣赏》2006(2下)
大地与天空的永恒争执:从蒙克的波荡意象解读鲁迅的《野草》  王 新  《名作欣赏》2006(2下)
鲁迅研究史上的一部力作——重读《鲁迅与中国文化》   张永泉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1)
浅论鲁迅小说作品的国民性   王春丽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2)月
鲁迅:现代儿童文学的始作俑者   丛 立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2)
《野草》的陌生化诗学特征   周玲扉  《渤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2)
论鲁迅小说中的反讽艺术   周立平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1)
精神界战士的还原与承传:读李新宇《愧对鲁迅》   商昌宝  《东疆学刊》2006(1)
开拓鲁迅翻译研究的新视野:评王友贵新著《翻译家鲁迅》   崔 峰  《中国比较文学》2006(1)
何谓“文学的自觉”:[鲁迅研究]   吴晓东  《上海文学》2006(2)
文学家的基本立场:竹内好的鲁迅论   郜元宝  《上海文学》2006(2)
进化论与《中国小说史略》   宋克夫  《明清小说研究》2006(1)
《我是猫》与《狂人日记》表现手法之比较   章小叶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6(1)
悲剧鲁迅   程福菊  《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1)
品文先品人——鲁迅作品教学刍议   陈月华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2)
一个启蒙战士的生前与身后名:[鲁迅研究]   刘 忠  《中州大学学报》2006(1)
独立的准备——鲁迅辑校的《古小说钩沉》初考   卢 芳  《焦作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1)
鲁迅“怀疑-否定”性思维特征的最初激发点:“家庭变故”对鲁迅精神世界的深层影响   彭小燕  《中国文学研究》2006(1)
 “中国左翼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汤 灿  《鲁迅世界》2006(1)
从智者的突围到侠客的跌宕:鲁迅与萧军之比较   印然然  《鲁迅世界》2006(1)
鲁迅与台静农   孙 晶  《鲁迅世界》2006(1)
鲁迅与刘半农   赵 鹏  《鲁迅世界》2006(1)
鲁迅研究史的理性回溯:评王吉鹏等的“鲁迅研究学术史系列”   朱 薇  《鲁迅世界》2006(1)
鲁迅去世后的一些名人访谈与报道(一)   周允中  《鲁迅世界》2006(1)
伪士当去,迷信可存:谈鲁迅的宗教思想   王福湘  《鲁迅世界》2006(1)
进化的精神和生活的道德:鲁迅与契诃夫人生哲学比较论   高 兴  《鲁迅世界》2006(1)
走近伟大而寂寞的鲁迅:评朱寿桐《孤绝的旗帜:论鲁迅传统及其资源意义》   陈南先  《鲁迅世界》2006(1)
论《狂人日记》修辞策略   曹禧修  《鲁迅世界》2006(1)
未庄的娘儿们:未庄人物论   闵抗生  《鲁迅世界》2006(1)
重复吟唱的音乐:浅谈重复手法对鲁迅实现小说的音乐性的意义   黄晓新  《鲁迅世界》2006(1)
并不神秘的许羡苏   陈漱渝  《鲁迅世界》2006(1)
文学疗治:鲁迅与沈从文比较研究的别一种视角   任葆华  《学术论坛》2006(2)月
田军和郭沫若——关于鲁迅死因的一次争论   王锦厚  《郭沫若学刊》2006(1)
无意义的抗争:国民精神改造中鲁迅文化心态之管窥   陈占彪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
论鲁迅笔下的“公共领域”   李 萍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2)


2006-3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展中的左翼理论资源(一)   陈方竞  《鲁迅研究月刊》2006(3)
鲁迅的自由观及其与胡适的异同   陈漱渝  《鲁迅研究月刊》2006(3)
从胡适、傅斯年到鲁迅——论中国现代文学语言观的变迁   刘东方  《鲁迅研究月刊》2006(3)
“常为新”“常与黑暗势力抗战”——论鲁迅的大学观   李钧  《鲁迅研究月刊》2006(3)
体现新世纪学术水平的《鲁迅全集》——浅谈2005年版《鲁迅全集》的几个特色   张小鼎   《鲁迅研究月刊》2006(3)
《伤逝》:传统乐章的现代变奏与升华——兼与宗先鸿先生商榷   贾 蕾   《鲁迅研究月刊》2006(3)
沈启无——人和事   黄开发  《鲁迅研究月刊》2006(3)
从“君子安雅”到“越人安越”——周作人的风物追忆与民俗关怀(1930-1945)   张丽华   《鲁迅研究月刊》2006(3)
《鼓浪》周刊资料补正   唐 琰  《鲁迅研究月刊》2006(3)
鲁迅与罗曼•罗兰、戈宝权与相浦杲   黎 娜   《鲁迅研究月刊》2006(3)
《鲁迅全集》注释随感   王景山  《鲁迅研究月刊》2006(3)
一封不应该收入《鲁迅全集》的信   周楠本  《鲁迅研究月刊》2006(3)
人肉曾是商品和军粮   李 乔  《鲁迅研究月刊》2006(3)
鲁迅的“绕口令”   魏 鹏  《鲁迅研究月刊》2006(3)
鲁迅在远处:读吴俊《暗夜里过客》   陈莉萍  《文学报》2006.3.23
将鲁迅放回到人的位置   朱航满  《中国教育报》2006.3.30
重思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原点”   张春田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2)
青年鲁迅的生命世界观结构及其文化类型分析  王学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鲁迅小说史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鲍国华  《理论与现代化》2006(2)
朴素凝重,余味悠长:鲁迅古体诗欣赏   刘金彦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
古代讽刺小说讽刺风格观的重新审视——鲁迅讽刺风格观的分期研究   郭志强  《晋阳学刊》2006(2)
 “吃人”:《狂人日记》旧礼教批判的独特视角   熊敬忠  《名作欣赏》2006(6下)
 “看”与“被看”:一种生存方式的集体无意识:读鲁迅小说   岳小战  《名作欣赏》2006(6下)
个性主义视野下鲁迅的屈搔批评   朱华英   《名作欣赏》2006(6下)
试析孔乙己由人到非人的转变轨迹   贾平丽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3)月
骆宾基的小说世界(之一)——与鲁迅擦肩而过的《边陲线上》   谢淑玲  《辽东学院学报》2006(2)
《野草》的生命哲学   李 晶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2)
谈《故乡》的对比艺术   李士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2)
鲁迅研究的思想意义与学术理性   张福贵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6(2)
论《阿Q正传》的戏剧性   相 明  吴景明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2)
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与其妇女观:《呐喊》《彷徨》散论之二   宋桂珍  《学术交流》2006(2)
睿笔直抒写鲁迅   姜 华  《文汇读书周报》2006.3.3
“鲁迅热”的冷思考   乔丽华  《文汇读书周报》2006.3.10
《祝福》妇女解放思想的文化解读   周甲辰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
平淡与深切——周氏兄弟散文风格比较研究   肖剑南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2)
谈鲁迅小说创作中对女性生存环境的意识再现   郭艳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2)
从目的论看梁实秋和鲁迅翻译观的异同   李艳霞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
 “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野草》的现代主义解读   郝福伟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比照美   盛德友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从阿随的命名和结局看《伤逝》的复仇意识   马志强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曹聚仁的《鲁迅评传》序   寒山碧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学生主体教学观”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以传媒专业鲁迅作品的教学为例   彭志平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趋新”与“恋旧”——细读《孤独者》   曾洁玲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2)
中学语文中鲁迅作品的教学问题   苗金燕  甘 超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2)
戴着镣铐的舞蹈:鲁迅杂文写作策略浅析   刘碧辉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
论《女吊》的复仇思想  周 华  《当代文坛》2006(2)
听李敖评鲁迅而黄腔顶板   刘崇理  《巴蜀史志》2006(2)
由左翼文学而引起的思考   周楠本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3)
试论鲁迅的讽刺风格观的转变   郭志强  《甘肃社会科学》2006(2)双
解读《孔乙己》叙述者不可靠性   张晓勇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6(2)


2006-4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展中的左翼理论资源(二)   陈方竞  《鲁迅研究月刊》2006(4)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本体的建构   朱寿桐  《鲁迅研究月刊》2006(4)
鲁迅与左翼文学——从《新青年》时代到“左联”时期   周楠本  《鲁迅研究月刊》2006(4)
《申报•自由谈》与鲁迅杂文意识的成熟   李春雨  《鲁迅研究月刊》2006(4)
鲁迅与新文学图像艺术——以《乌合丛书》为例   黄 薇  《鲁迅研究月刊》2006(4)
鲁迅杂记Ⅰ(之二)(1946-1956)   (日)竹内好著  靳丛林 宋 扬译  《鲁迅研究月刊》2006(4)
文字文化和视觉文化:文化研究的鲁迅观一考察   (韩)全炯俊著  苑英奕译  《鲁迅研究月刊》2006(4)
一个湖州人的历史天空——杨莘耜传略   马青云  《鲁迅研究月刊》2006(4)
关于2005年版《鲁迅全集》与狂飙社有关的部分注释——兼谈完善《鲁迅全集》注释的方法   廖久明  《鲁迅研究月刊》2006(4)
关于《鲁迅译文集》中一篇未译的英语演讲   黄乔生  《鲁迅研究月刊》2006(4)
附录:(日)厨川白村:《论英语之研究》
关于1936年的那次访苏邀请   朱 正  《鲁迅研究月刊》2006(4)
新与旧的矛盾和冲突——周作人儒家入世哲学在现实中的尴尬和悲剧   范 历  《鲁迅研究月刊》2006(4)
鲁迅二十年代小说中的视觉因素解析   杨 霞  《鲁迅研究月刊》2006(4)
《周作人平议》新版后记   张铁荣  《鲁迅研究月刊》2006(4)
关于弘扬鲁迅精神的随想——兼谈《多管闲事集》和电视连续剧《阿Q正传》   高旭东  《鲁迅研究月刊》2006(4)
《新光》杂志中的周作人文章   谢其章  《鲁迅研究月刊》2006(4)
略说《鲁迅全集》的五种版本   朱 正  《中国图书评论》2006(4)
“竹内鲁迅”三题   李冬木  《读书》2006(4)
鲁迅日记中的语言考察   戈双剑  杨 晶 《汉字文化》2006(4)
《伤逝》中国的爱情悲剧   何 ⊙(此处的字是三个白)   《文艺报》2006.4.27
鲁迅小说中的对比手法   廖用萃  《语文学刊》2006(8)
“有意味的形式”——《孤独者》细读   赵 慧  《文教资料》2006(4)
论鲁迅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所产生的间隔效果   黄 翠  《井冈山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4)
鲁迅思想及“著作权”的一段历史公案   詹志和  《求索》2006(4)
让研究远离无用功——靳新来《鲁迅与蛇》读后   张永军  《阅读与写作》2006(4)


2006-5
鲁迅和北京、上海的故事(上篇)
(2003年10月24日在复旦大学古代文化研究中心讲)   钱理群  《鲁迅研究月刊》2006(5)
重读《呐喊•自序》   张业松  《鲁迅研究月刊》2006(5)
“伪士”、“硕士”、“精神界之战士”——鲁迅早期对知识阶级的分析及其“立人”思想   李丹  《鲁迅研究月刊》2006(5)
鲁迅的经济生活   (日)花登正宏著  谢泽春译  《鲁迅研究月刊》2006(5)
新时期鲁迅与郭沫若研究述评   魏 建  赵 强  《鲁迅研究月刊》2006(5)
晚年周作人(连载三)   倪墨炎  《鲁迅研究月刊》2006(5)
鲁迅藏碑拓研究   强英良  《鲁迅研究月刊》2006(5)
1981—2005年鲁迅翻译研究述略   李春林  邓 丽  《鲁迅研究月刊》2006(5)
鲁迅为何提前离开厦门   张恩和  《鲁迅研究月刊》2006(5)
跟鲁迅有关的两个革命者   马会琴  《鲁迅研究月刊》2006(5)
胡适一段靠不住的回忆——再说鲁迅先生写的那张收据   朱金顺   《鲁迅研究月刊》2006(5)
21世纪鲁迅研究的连续性与变化——韩国鲁迅研究会第二次国际研讨会综述   葛 涛  《鲁迅研究月刊》2006(5)
呼唤真实的鲁迅   赖晓平  《当代经理人》2006(5)
曾彦修先生谈“‘鲁迅’在延安”   《新文学史料》2006(2)
“文学者”鲁迅——竹内好的两读法   刘 堃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3)竹内好的鲁迅论及其民族主体性重建问题——从竹内芳郎对战后日本鲁迅研究的批评说起   赵京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3)
“诊者”与“治者”的角色分离——论鲁迅现代知识分子角色的再定位   曹禧修  《文学评论》2006(3)
个体的精神觉醒:从“超人”到“庸众”:谈早期鲁迅的“道德理想主义”   张承良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3)
乔伊斯和鲁迅小说中的酒文化审美   王 苹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从“单向”转向“多维”——《在酒楼上》与《不朽》的比较   燕 琼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2)
三毛与鲁迅《风筝》的精神“遇合”   刘素萍  翟思成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鲁迅的思想和人格对当代作家的影响   任海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3)
试论“魏晋风度”的基本内涵   赵 欣  《集宁师专学报》2006(2)
《野草》实为爱情作证   李敏霞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3)
何时才能唱出自己的心声——对《呐喊》、《彷徨》中被启蒙者寂寞感的分析   徐洪军  《语文学刊》2006(9)
竹内好的《鲁迅》与李长之的《鲁迅批判》   靳丛林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
世纪始末的心灵对话——钱理群的鲁迅研究特色   姜淑燕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3)
藏于书箱的“青酸钾”:鲁迅与中国文学现代性传统中的价值虚无症   何 浩  《求是学刊》2006(3)
浪漫的和个人的:鲁迅与道家文化片论之三   刘保昌  《学术交流》2006(3)
一部反映鲁迅著作信息的佳作——评《鲁迅著作篇名索引》   许 馨  《中国索引》2006(2)
鲁迅、内山书店和电影院——现代知识分子与新型媒介   王晓渔  《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3)
鲁迅与《域外小说集》的翻译  黄琼英  《外语研究》2006(3)
鲁迅与波德莱尔的话语共鸣   杨安翔  《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3)
鲁迅《阿Q正传》的叙事视角初探   田俊武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论鲁迅对司马迁的认同与超越   王吉鹏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3)
论鲁迅小说的疾病隐喻   韩 冷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谈鲁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审美超越   徐建华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从文化自信到虚无:历史叙事的另类形态——《故事新编》与“新故事新编”比较研究   陈林侠  《浙江学刊》2006(3)
关于“吃人”的话语逻辑   赵江滨  《浙江学刊》2006(3)
关于鲁迅与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的问题——从成仿吾《〈呐喊〉的评论》谈起   潘世圣  《浙江学刊》2006(3)
鲁迅和高晓声对农民心理探求的比较研究   董 燕  《学术界》2006(3)
智者的眼光——评介李何林先生对“普及鲁迅”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段国超  《皖西学院学报》2006(3)
浅谈鲁迅小说创作的民族特色   沈小美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1976-2000:鲁迅“向左转”问题的当代回应   张 宁  《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3)
新世纪鲁迅学的文化走向——从两部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的学术专著谈起   张梦阳  《东南学术》2006(3)
鲁迅与中国文化的文化品格   许怀中  《东南学术》2006(3)
鲁迅《自题小像》中典故英译的关联理论评析   黄琼英  《山东外语教学》2006(2)
鲁迅与林语堂翻译理论浅较   宋雪莹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6(2)
韩国鲁迅研究状况的检阅与提炼——评《韩国鲁迅研究论文集》   李春林  《东方论坛》2006(3)
《伤逝》与《微神》比较研究   王俊虎  《天中学刊》2006(3)
论鲁迅作品中的“复仇”意识   龙永干  《天中学刊》2006(3)
鲁迅作品中善与美形象的缺失及成因   冯小青  《南都学坛》2006(3)
论《野草》中的自我想像   欧阳小昱  《中州大学学报》2006(3)
启蒙神话的破灭 生命意识的升华——鲁迅小说《铸剑》主题解读   吕江会  《宿州学院学报》2006(3)
论鲁迅《野草•希望》的思想倾向性   季中扬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3)
鲁迅与李贺、杜甫关系初探   谭德晶  《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3)
鲁迅和他生命中的五位重要女性   薛胜男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文化身份的迷失与确证——从《祝福》看叙述者“我”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何小平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3)
论鲁迅小说创作与吴越民俗之渊源   吴晓林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3)
毛泽东书鲁迅   陈新年  《鲁迅世界》2006(2)
鲁迅“华盖运”未了   王景山  《鲁迅世界》2006(2)
关于鲁迅致许羡苏书信失踪之谜   纪维周  《鲁迅世界》2006(2)
触摸历史的真实:评王锡荣《周作人生平疑案》   王吉鹏  宋 微  《鲁迅世界》2006(2)
花开花落两由之:鲁迅兄弟失和之解   黄乐琴  《鲁迅世界》2006(2)
061216302桑地亚哥钓的“大雨”:读程致中的《穿越时空的对话:鲁迅的当代语言》   古大勇  《鲁迅世界》2006(2)
新世纪类型学的文化走向:从两部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的学术专著谈起   张梦阳  《鲁迅世界》2006(2)
鲁迅去世之后的名人访谈与报道(二)   周允中  《鲁迅世界》2006(2)
真态度:鲁迅的人生理念   邓牛顿  《鲁迅世界》2006(2)
鲁迅的光辉人格   陈国才  《鲁迅世界》2006(2)
我的呐喊与彷徨   金为民  《鲁迅世界》2006(2)
解读《祝福》祥林嫂:兼评关于祥林嫂典型的二种观点   陈的滋  《鲁迅世界》2006(2)
说“无物之物”   郝宇凤  《鲁迅世界》2006(2)
《并不神秘的许羡苏》之三瑕   吴作桥  《鲁迅世界》2006(2)
鲁迅作品:教学的先导:激发兴趣   吴秀兰  《鲁迅世界》2006(2)
由鸡鸭倒提而论及“买办”问题:鲁迅与廖沫沙   房向东  《鲁迅世界》2006(2)
魏连殳的长嚎,为了什么?:《孤独者》新解   刘继业  《鲁迅世界》2006(2)
生命飞扬,《野草》永恒:辽宁师大05级研究生座谈纪要   赵一航记录整理  《鲁迅世界》2006(2)
061216339定位与探寻:鲁迅研究的世纪回眸:票王吉鹏“鲁迅研究学术史系列”丛书   杜亮梅  《鲁迅世界》2006(2)
061215678传统与现代:谈鲁迅与周作人比较专题课的教学改革   彭 康  杜亮梅  《鲁迅世界》2006(2)
鲁迅“国民性”思想的发展轨迹   郭运恒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3)
阿Q,终是一面伟大的镜子——驳韩石山等人的谬评   章 明  《粤海风》2006(3)
鲁迅为什么不谈民主   何家栋  《粤海风》2006(3)
互为镜像的鲁迅与胡适   张梦阳  《粤海风》2006(3)
061216324鲁迅式“革命”的现时意义:以说话“主体”问题为中心   (韩)刘世忠  《华文文学》2006(3)
作为边缘人、业余者的鲁迅   杨胜刚  《南方文坛》2006(3)
依附与挣脱:鲁迅小说体式创新研究   魏继洲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3)
《祝福》中哀乐互设、以形传神的艺术技巧   王道元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社会文化语境对鲁迅“直译”主张的操控   郑鸿芹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3)
尼采思想对鲁迅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  蒋 毅  陶 宣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3)
21世纪鲁迅研究回顾、展示与瞻望——“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研讨会”旁述摭评   曹禧修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5)
“伪士当去、迷信可存”——谈鲁迅的宗教思想   王福湘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5)
从“沉默鲁迅”(1909-1917)的日记和汉画收藏看鲁迅反击生命虚无、实施自我救赎的可能性   彭小燕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3)
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主旋律   王志蔚  《榆林学院学报》2006(3)
近年来鲁迅与当代作家比较研究述评   王亚平  《甘肃社会科学》2006(3)
论鲁迅“平常悲剧”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   朱向军  《甘肃社会科学》2006(3)
《孔乙己》作为修辞的叙事   张晓勇  《陇东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3)
利用机读数据方法对鲁迅著作增加分类检索点   王颖霞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3)


2006-6
鲁迅和北京、上海的故事(下篇)
(2003年10月24日在复旦大学古代文化研究中心讲)   钱理群  《鲁迅研究月刊》2006(6)
文本阐释的有效性及其限度——近年来《野草》研究的偏至   刘进才  《鲁迅研究月刊》2006(6)
谈谈鲁迅研究中的“过度阐释”问题——鲁迅研究当代性与科学性关系的思考   孙玉石  《鲁迅研究月刊》2006(6)
“寂漠”、“内曜”、“白心”“信仰”与“人性”:《破恶声论》中“个人”观念的梳理   汪卫东  《鲁迅研究月刊》2006(6)
面对自我的怯懦与伪饰——鲁迅笔下现代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及其与作者自我的关系   周怡  《鲁迅研究月刊》2006(6)
论杨二嫂   姚敏勇  《鲁迅研究月刊》2006(6)
论《狂人日记》修辞策略   曹禧修  《鲁迅研究月刊》2006(6)
鲁迅生平研究二十年   朱 正  《鲁迅研究月刊》2006(6)
照片中的回忆——
鲁迅珍视的日本青年  幻想重逢于遥远的上海   (日)川上弘文著 陈 馨译  《鲁迅研究月刊》2006(6)
从周树人到鲁迅——一种理解的尝试   (日)岛途健一著 解泽春译  《鲁迅研究月刊》2006(6)
论池田大作的鲁迅观   谭桂林  《鲁迅研究月刊》2006(6)
关于穆木天冤案以及鲁迅与穆木天的和解   穆立立  《鲁迅研究月刊》2006(6)
“左联”成立大会会址的查证辨析   周国伟  史伯英  《鲁迅研究月刊》2006(6)
新版《鲁迅全集》第五卷修订略论   陈福康  《鲁迅研究月刊》2006(6)
《鲁迅、茅盾致红军贺信》,茅盾生前怎样说
     读《尘封的记忆——茅盾友朋手札》札记   刘运峰  《鲁迅研究月刊》2006(6)
张奠宇教授答问   李允经  《鲁迅研究月刊》2006(6)
善意与温情
    “鲁迅与仙台”研究的基调   黄乔生  《鲁迅研究月刊》2006(6)
略谈孙福熙   张桂琴  《鲁迅研究月刊》2006(6)
一脉天风,百年旺泉:中国新文学中的“鲁迅风”杂文   姜振昌  《文艺研究》2006(6)
胡适为鲁迅说公道话   张家康  《中国档案报》2006.6.16
简论《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形象   胡微云  《语文学刊》2006(12)
鲁迅人格对其作品风格的影响   赵学英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6)
“‘左联’五烈士”案情研究新进展   卢菲菲  《语文天地》2006(11)
如何对鲁迅作品进行研究性教学   俞保刚  《安徽教育》2006(6)
存在主义视野下的“鲁迅心路”之一   彭小燕  《山东社会科学》2006(6)
鲁迅的别样十年   孔庆东  《江汉论坛》2006(6)
2005年鲁迅作品研究综述   崔云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6)


2006-7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展中的左翼理论资源(三)   陈方竞  《鲁迅研究月刊》2006(7)
鲁迅与死亡   陈丹青  《鲁迅研究月刊》2006(7)
《药》:关于生存与生命的书写   周海波  《鲁迅研究月刊》2006(7)
也算经验——从竹内好到“鲁迅研究会”   (日)木山英雄  《鲁迅研究月刊》2006(7)
鲁迅杂记Ⅰ(之三)(1946-1956)   (日)竹内好著  靳丛林 宋 扬译  《鲁迅研究月刊》2006(7)
论郭沫若的鲁迅观   吴作桥  吴东范  《鲁迅研究月刊》2006(7)
茅盾从文学语言视角解读鲁迅作品   郑 楚  《鲁迅研究月刊》2006(7)
浅析绍兴“鲁迅故里”景观设计的特色   余 藜  《鲁迅研究月刊》2006(7)
现实的•审美的•哲学的——鲁迅表现主义的同路人凯绥•珂勒惠支   崔云伟  《鲁迅研究月刊》2006(7)
鲁迅、曹靖华与《一月九日》   张小龙  《鲁迅研究月刊》2006(7)
鲁迅的《关于新文字》与《青年文化》杂志   马俊江  王 燕  《鲁迅研究月刊》2006(7)
杨联升和胡适通信中的周作人   汪成法  《鲁迅研究月刊》2006(7)
关于2005年新版《鲁迅全集》书信卷校注的问题   周楠本  《鲁迅研究月刊》2006(7)
一项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研究的壮举——评刘增人等纂《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史论》   赵普光  《鲁迅研究月刊》2006(7)
探索与交锋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研讨会暨鲁迅研究会第八届代表大会”综述   咸立强  《鲁迅研究月刊》2006(7)
纪念美国鲁迅研究专家威廉•莱尔   (澳)寇志明  《鲁迅研究月刊》2006(7)
读鲁随感录   崔 洁  《鲁迅研究月刊》2006(7)
随感录(二)   王观泉  《鲁迅研究月刊》2006(7)
新版《呐喊》阅读杂记   袁良骏  《人民政协报》2006.7.31
存在主义视野下的“左翼鲁迅”:走向现代生命的自我救赎   彭小燕  《文学评论》2006(4)
三次鲁迅诞辰纪念活动与意识形态话语的转型   徐 妍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4)
理论与方法:鲁迅小说批评的实践   程致中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4)
鲁迅日记中的语言考察   戈双剑  《汉字文化》2006(4)
鲁迅的超越性:在左联与自由主义文学派别之间   刘川鄂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4)
研究者的想象和叙事 读《鲁迅:为爱情作证——破解<野草>世纪之谜》想到的   李 今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4)
《野草》能确证是爱情散文诗集吗? 《鲁迅:为爱情作证——破解<野草>世纪之谜》讨论综述   王 莹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4)
鲁迅教育思想与现阶段职业教育实践研究   杨现钦  《教育与职业》2006(21)
 “五四”个性解放者的困境:《伤逝》主题解读   何云贵  《名作欣赏》2006(7下)
《伤逝》的主题学阐释:从爱情母题角度切入   隋清娥  《名作欣赏》2006(7下)
陶渊明与鲁迅——从对陶渊明的评论观鲁迅对传统文化之通变   鲁克兵  《晋阳学刊》2006(4)
大爱无痕:略论鲁迅的《呐喊》、《彷徨》、《野草》、和《朝花夕拾》   王桂红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4)
简论鲁迅作品中的人道主义   鲍 红  《语文学刊》2006(4)(双月)
细微处也见精妙——读鲁迅先生小说《药》   傅葆良  《语文学刊》2006(14)(半月)
绍兴师爷刀笔吏——谈鲁迅小说的语言风格   王培坤  《语文学刊》2006(14)(半月)
“走进鲁迅”散论   钱艳艳  《语文学刊》2006(14)(半月)
七月派创作和鲁迅传统   张祖立  《社会科学辑刊》2006(4)
试论鲁迅文学作品的模糊语言   杜 洋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7)
丁举人和赵太爷艺术形象的美学意蕴:重读《孔乙己》、《阿Q正传》   刘 伟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7)
1936:历史的挽歌   吴红莲  《延边党校学报》2006(4)
鲁迅与杨骚   李 丹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4)
破解鲁迅、茅盾“电贺”红军之谜   倪墨炎  《档案春秋》2006(7)
略论鲁迅改造和重塑“国民性”的思想——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   陈延斌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4)
历史语境下的文化选择:鲁迅与宋玉关系研究   王吉鹏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
文学与政治——从竹内好对鲁迅的诠释出发   旷新年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4)
鲁迅与曹植   王吉鹏  《浙江学刊》2006(4)
鲁迅的国民性思想   王思睿  《社会科学论坛》金华2006(7上)
“知识分子原罪意识”与民间立场的认同——论鲁迅、托尔斯泰、张承志民粹思想的双重文化心理   王劲松  《江淮论坛》2006(4)
勾骨画魂 以小喻大——例谈鲁迅小说中的细节描写   周立新  《池州师专学报》2006(4)双安徽
祥林嫂悲剧命运探源   杜红桃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4)
厦门时期的鲁迅:穿越学院文化   王富仁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4)
论《野草》的诗美追求   肖剑南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7)
从鲁迅作品看鲁迅的贞节意识   张小萍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4)
《野草》:孤独者的心灵独白   刘 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
鲁迅小说的“辫子”意象与奴性批判主题论析   隋清娥  《聊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4)
围城内外的文化先驱——以鲁迅、胡适的婚变为个案论国民性改造的艰难   王金霞  《荷泽学院学报》2006(4)
论国民性表现的层次与角度——《阿Q正传》文本思想再解读   陈兆福  《山东文学》2006(7)
《狂人日记》和《黄色糊墙纸》叙事艺术比较研究   张冬梅  《中州学刊》2006(4)
鲁迅与郁达夫小说比较论   许凤才  《中州学刊》2006(4)
《狂人日记》和《黄色糊墙纸》叙事艺术比较研究   张冬梅  《中州学刊》2006(4)
《野草》中黑色与白色意象的审美解读   郭运恒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4)
视觉因素、起源叙事与鲁迅的“自觉”   卢建红  《求索》2006(7)
互文性:《呐喊》、《彷徨》的显在品格   沈文慧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对一个命题的注释性考辨:什么是巴金所说的“鲁迅的道路”   陈仕持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4)
从《呼兰河传》看鲁迅对肖红创作的影响   贺常颖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4)
鲁迅对尼采的接纳与疏离   罗新河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自我与他者:不乐观的叙事:《狂人日记》别读   雷 森  《怀化学院学报》2006(4)
曹聚仁眼中的鲁迅   李世琦  《书屋》2006(7)
视觉因素、起源叙事与鲁迅的“自觉”   卢建红  《求索》2006(7)
从民国史的视角看鲁迅   秦 弓  《广东社会科学》2006(4)
重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郑家健  《广东社会科学》2006(4)
重读鲁迅:客观态度与同情理解   黄乔生  《广东社会科学》2006(4)
历史名人人格心理计量研究初探——以鲁迅为个案   朱晨海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4)
鲁迅与胡适比较谈   吴二持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4)
为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喝彩   王 进  《粤海风》2006(4)
在交锋与探索中秋节的鲁迅研究:“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研讨会暨鲁迅研究会第八届代表大会”综述   咸立强  《学术研究》2006(7)
又一种破坏文化的逻辑——评《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并论近年“崇胡贬鲁”之风   郜元宝  《南方文坛》2006(4)
鲁迅与现代汉语诗歌——以《我的失恋》为中心   钱 伟  《学术论坛》2006(7)
鲁迅作品中的眼睛描写   何云贵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4)
批评中建构:论鲁迅与侠文化精神   陈夫龙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
丢失的时间楔子:以《风波》为例谈鲁迅的时空体验   程世波  《社会科学研究》2006(4)
鲁迅与无政府主义关系的研究述评与反思   张全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7)
“鲁迅与浙东文化”论纲(一)   陈方竞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7)
从《一件小事》说开去   周荣昌  《晚霞》2006(7)
一样孤苦,两种诉说:契诃夫《苦恼》与鲁迅《祝福》之比较   武凤珍  《唐都学刊》2006(4)
远遂宋唐 直攀魏晋——鲁迅的书法   李建森  《小说评论》2006(4)
鲁迅、周作人文化性格比较研究   王 莉  《理论导刊》2006(7)
别雷诗歌中的象征意象与鲁迅《野草》中的象征意象之比较   司俊琴  《社科纵横》2006(7)


2006-8
由科学与人权并重到德赛两先生并举——五四时期陈独秀思想的重要转折,兼论鲁迅的启蒙思想特征   张永泉  《鲁迅研究月刊》2006(8)
伤逝:起死的衍义——鲁迅的“自悼”与亲者的“纪念”   袁一丹  《鲁迅研究月刊》2006(8)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主体意识   王 璐  《鲁迅研究月刊》2006(8)
图文时代的鲁迅作品——《编年体鲁迅著作全集(插图本)》序   陈漱渝  《鲁迅研究月刊》2006(8)
鲁迅藏碑拓研究(二)   强英良  《鲁迅研究月刊》2006(8)
鲁迅杂记Ⅰ(之四)(1946-1956)   (日)竹内好著  靳丛林 宋 扬译  《鲁迅研究月刊》2006(8)
力群先生访谈录   崔少英整理  《鲁迅研究月刊》2006(8)
晚年周作人(之四)   倪墨炎  《鲁迅研究月刊》2006(8)
从胡风的一篇佚文看中日两国作家联合推动中日文学交流工作   晓 风  《鲁迅研究月刊》2006(8)
关于鲁迅影写的德国书籍图案画   杨燕丽  《鲁迅研究月刊》2006(8)
鲁迅日常生活考证
    鲁迅借贷情况考   甘志钢  《鲁迅研究月刊》2006(8)
“我”是谁?   朱 正  《鲁迅研究月刊》2006(8)
历史情境中的阅读——读《编年体鲁迅著作全集插图本》   沈金耀  《鲁迅研究月刊》2006(8)
鲁迅的三条真理   思 庵  《鲁迅研究月刊》2006(8)
日本鲁迅研究对我们的启示   张梦阳  《光明日报》2006.8.1
鲁迅的方向仍然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鲁迅研究学会会长郑欣淼访谈   熊元义   《文艺报》2006.8.1
以此探看鲁迅的心灵深处   钱理群  《中国教育报》2006.8.3
鲁迅小说叙述者特色   王涘海  《文艺报》2006.8.19
与蒋锡金夫妇聊天   钦 鸿 《新文学史料》2006(3)
鲁迅与中西艺术文化——以《野草》图像为例   黄 薇  《中国文化研究》2006(3)
鲁迅与《域外小说集》的翻译   黄琼英  《外语研究》2006(3)
《大公报》对鲁迅逝世的有关报道   王 鹏  《纵横》2006(8)
试论增强《纪念刘和珍君》感染力的两种语言手段   高 兵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3)
谈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朱立新  《邢台学院学报》2006(3)
鲁迅与波德莱尔的话语共鸣   杨安翔  《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3)
一次奇异的思想合辙——胡适鲁迅对苏俄的态度   邵 建  《社会科学论坛》2006(8)
叙述者可靠与不可靠性的可逆性:以鲁迅小说《伤逝》为例   谭君强  《名作欣赏》2006(15)
论《伤逝》的男性话语   刘高峰  《名作欣赏》2006(16)
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白志坚  《集宁师专学报》2006(3)
议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   苏文博  《语文学刊》2006(16)
鲁迅与夏目漱石关系考辨   陈占彪  《日本研究》2006(3)
委屈的精典:鲁迅杂文在1960-1990年代   李林荣  《文艺争鸣•理论评论版》2006(3)
鲁迅的镜像:通过回忆鲁迅的文章谈鲁迅形象的变迁   张大海  《文艺争鸣•理论评论版》2006(3)
鲁迅在法国的译介历程与特点   高 方  《中国比较文学》2006(3)
鲁迅与王安忆创作的个中联结   王吉鹏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3)
《中国小说史略》之今读   李 燕  《安徽文学》2006(8)
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试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宋晓荣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6(3)季
评刘彦荣《奇谲的心灵图影》   李 彪  《九江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3)
江南乡村的躁动:作为文本和历史场景的鲁镇小说   叶 隽  黄剑波  《江西社会科学》2006(8)
戏仿:网友与鲁迅对话的一种方式   邹贤尧  《江西社会科学》2006(8)
鲁迅与中西文化   王秀花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3)
爱的现代性特征——论《伤逝》   顾迎新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3)
“精神胜利法”——一个病态者的灵魂   张丽霞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鲁迅伤逝的复调问题分析   李应霞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狂狷:承传与变异——略论从李贽到鲁迅的思想文学传统   杨国安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8)
《故事新编》的“油滑”与现代历史小说的文体自觉   权绘锦  《长江学术》2006(3)
父亲鲁迅   海 婴  《跨世纪.时文博览》2006(3)
郭沫若《<鲁迅诗稿>序》欣赏   陈继民  《写作》2006(16)
论鲁迅早年的立人理想与精神向往   钟友循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季
鲁迅自我小说的叙述代言人解析:《头发的故事》与《在酒楼上》之比较   邓 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8)
鲁迅的语言文字观与日本语言文字发展之关系   吴建华  《中国文学研究》2006(3)
身体叙事中的“鲁迅”生产   莫运平  《中国文学研究》2006(3)
鲁迅自我小说的叙述代言人解析——《头发的故事》与《在酒楼上》之比较   邓 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8)
作为存在主义思想家的鲁迅   启 良  《书屋》2006(8)
鲁迅式“革命”的现时意义——以说话“主体”问题为中心   刘世钟  《华文文学》2006(3)
人际和谐与交往理性——鲁迅《伤逝》的文本意义新解   张春泉  《广西社会科学》2006(8)
论鲁迅《野草》文类的传统渊源   肖剑南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3)
简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类型   康秀芳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6(3)
鲁迅:现代中国文化之“结”   李 怡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8)
雾海中的灯塔——鲁迅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坛   李新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8)
“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鲁迅本原思想探究   张梦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8)
《孔乙己》不可靠叙述特征探析   张晓勇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3)
浅论鲁迅前期的悲剧性自我   高东洋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8)
试析鲁迅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小说中的“回忆”——以《孔乙己》和《祝福》为例   洪丽霁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8)
鲁迅小说的叙述观点   谢延秀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鲁迅笔下的三教合流与中国鬼神文化   王 兵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3)
孔乙己作为“读书人”的悖论   丁国兴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6(3)


2006-9
鲁迅“杂感”文体论   皇甫积庆  《鲁迅研究月刊》2006(9)
话剧《无常•女吊》对鲁迅作品的改编及其意义   黄益倩  《鲁迅研究月刊》2006(9)
鲁迅小说人物“狂人”的心理学分析   冉祥谦  《鲁迅研究月刊》2006(9)
鲁迅的解剖学笔记初探   (日)浦山菊花著  解泽春译  《鲁迅研究月刊》2006(9)
鲁迅学过的解剖学——从医学史的观点来看   (日)坂井建雄著  解泽春译  《鲁迅研究月刊》2006(9)
悲痛给我激情,使我振奋——《鲁迅图传》韩文版译者序言   (韩)洪允基著  金菊贤译  《鲁迅研究月刊》2006(9)
在转型时期的文化整合中应运而生——论中国现代文学之起始   陈伟华  《鲁迅研究月刊》2006(9)
论冯雪峰与托洛茨基“同路人”文艺观之关联   柳传堆  《鲁迅研究月刊》2006(9)
重读《二月》   张小红  《鲁迅研究月刊》2006(9)
“始自于绝望的希望”——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讲演   李 薇译  《鲁迅研究月刊》2006(9)
《鲁迅身后事》前记   朱 正  《鲁迅研究月刊》2006(9)
《鲁迅教我》题记   王德后  《鲁迅研究月刊》2006(9)
《鲁迅教我》致谢   王德后  《鲁迅研究月刊》2006(9)
《鲁迅笔名索解》自序   李允经  《鲁迅研究月刊》2006(9)
《鲁迅笔名索解》再版后记   李允经  《鲁迅研究月刊》2006(9)
《鲁迅十讲》后记   钱理群  《鲁迅研究月刊》2006(9)
《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再版后记   王富仁  《鲁迅研究月刊》2006(9)
《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初版序   王德后  《鲁迅研究月刊》2006(9)
《鲁迅杂考》后记   张 杰  《鲁迅研究月刊》2006(9)
《鲁迅评点古今人物》《鲁迅评点中外名著》出版说明   萧振鸣  《鲁迅研究月刊》2006(9)
《鲁迅古籍藏书漫谈》序   韦 力  《鲁迅研究月刊》2006(9)
《我注鲁迅》前记   周楠本  《鲁迅研究月刊》2006(9)
日本的“鲁迅学”   张梦阳  《北京日报》2006.9.12
鲁迅:在流言伤害中挺立不屈   刘家鸣  《中华读书报》2006.9.20
鲁迅的别样风景   薛林荣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6(9)
好书应当“救读者们智识的饥荒”:鲁迅《书的还魂和赶造》的价值及当下意义   何 强  《出版发行研究》2006(9)
学术诤友,坚守与宽容:解志熙对我的提醒和我对解志熙的提醒——《〈摩登与现代〉代序》   钱理群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5)
有关《河南》几个问题的辨证   黄 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5)
绍兴目连戏原型与鲁迅的主体意识   刘家思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5)
人性•体制•文本性思想:“铁屋子”结构解析   曹禧修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5)
存在主义视野下的《野草》:鲁迅超越生存虚无、回归“战士真我”的“正面决战”(上)   彭小燕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5)
乡土文学?鲁迅风?——对中国现代文学初期一个小说群体创作倾向的再认识   袁国兴  《文学评论》2006(5)
《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   姜振昌  《文学评论》2006(5)
鲁迅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启示   杨 义  《文学评论》2006(5)
鲁迅——幽暗荒原上的战叫   危兆盖  《人民论坛》2006(19)
鲁迅与周作人失和始末   宋凤英  《档案天地》2006(5)
鲁迅小说典型女性人物命运观照   阎桂萍  《沧桑》2006(5)
论《狂人日记》中的黑夜意象   汲安庆  《名作欣赏》2006(9)
闪回:叙事主体内省的彰显——对鲁迅《祝福》的再解读   孙红震  《名作欣赏》2006(9)
 “故事新编”:鲁迅与李碧华创作比较   贾颖妮  《名作欣赏》2006(9)
鲁迅与冯梦龙   王吉鹏  《阴山学刊》2006(5)
女性的异化与男权的颠覆——以女权主义批评的角度解读鲁迅小说   李武华  《语文学刊》2006(17)
多视点“反打镜头”聚合而成的美学空间——鲁迅小说《示众》的一种镜像解读   周云龙  《语文学刊》2006(17)
鲁迅的方向仍然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熊元义  《当代作家评论》2006(5)
布道者李何林:[鲁迅研究]   孙 郁  《当代作家评论》2006(5)
浅谈鲁迅小说“取法”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从冯雪峰的一个观点说起   丁子钰  《渤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5)
孤寂的灵魂——试析萧红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   王 峭  《辽宁师专学报•社科版》2006(5)
鲁迅和李光洙笔下“女性形象”之比较   李明信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6(5)
鲁迅之爱——论《朝花夕拾》里的情与爱   金 红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9)
无血的大戮——从鲁迅笔下启蒙主义者与民众之间的“隔膜”谈开去   吴红莲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5)
未完成性——试论鲁迅文本中的对话及其困境   和磊  《北方论丛》2006(5)
鲁迅——二十一世纪中国不能淡忘的精神旗帜   雪 格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06(9)
历史语境下的文化选择——鲁迅与宋玉关系研究   王吉鹏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鲁迅与萧军   王吉鹏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5)
鲁迅《野草》中转折连词“然而”的修辞功能   周锦国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5)
从鲁迅医学笔记看医学专业学生鲁迅   坂井建雄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5)
与儒学复兴“第四次浪潮”的对话——兼评鲁迅研究界“集体失语”现象   竹潜民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5)
论鲁迅的文化选择与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关联   凌伟荣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5)
“狂欢”中“英雄”的脱冕——《故事新编》浅析   蒋晓敏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汪红凯  《江淮论坛》2006(5)
功能翻译理论与鲁迅翻译思想   张 允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5)
论鲁迅的复仇思想与波兰文学: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25周年   李坚怀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6(5)
论鲁迅的复仇思想与波兰文学——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25周年   李坚怀  《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5)
鲁迅讽刺诗新论   李坚怀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5)
从女高师到女师大:鲁迅与现代女子教育   何玲华  《江西社科》2006(9)
胡适与鲁迅   张家康  《党史文苑》2006(17)
论鲁迅接受尼采过程中“精神的”特征   修 斌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5)
论鲁迅留学日本时期的政治思想特征   孙维屏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5)
重新回到鲁迅那里去   靳新来  《泰山学院学报》2006(5)
以鲁迅为起点   符杰祥  《泰山学院学报》2006(5)
“不合时宜”的鲁迅、“合乎时宜”的研究?   邵瑜莲  《泰山学院学报》2006(5)
鲁迅传统终结之后   刘祥安  《泰山学院学报》2006(5)
鲁迅:从政治偶像、文化权威到文学经典   王学谦  《泰山学院学报》2006(5)
借鉴与创造的范例——契里珂夫《省会》与鲁迅《故乡》之比较   赵双花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5)
我们今天如何面对鲁迅   丁国强  《东岳论丛》2006(5)
科学知识谱系与鲁迅其人其文   李宗刚  《东岳论丛》2006(5)
归国初期鲁迅思想的重构之一   彭小燕  《东岳论丛》2006(5)
鲁迅与中国近代启蒙思潮的嬗变   洪峻峰  《文史哲》2006(5)
我们今天如何面对鲁迅   丁国强  《东方论坛》2006(5)
鲁迅与张承志   王吉鹏  《东方论坛》2006(5)
鲁迅创作中的母亲形象书写   翟瑞青  《理论学刊》2006(9)
鲁迅创作中的母亲形象书写   翟瑞青  《理论学刊》2006(9)
读《藤野先生》之所想所思   张为  《科技信息》2006(9)
“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鲁迅、胡适论女性解放   郭运恒  《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5)
《阿Q正传》中次要人物解读   王西克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2006(9)
鲁迅的眼光鲁迅的书写装帧   杨志麟  《东方艺术》2006(18)
樗下说书   止 庵  《东方艺术》2006(18)
从偏爱到疏离——鲁迅与北新书局关系透视   王 媛  《出版科学》2006(5)
1920-1930年代:异域神话与社会事件——1930年代苏联“拉普”与中国“左联”兼及鲁迅关于革命文学的种种   张 磊  《孝感学院学报》2006(5)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救赎   邵小如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5)
鲁迅的方向仍然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鲁迅研究学会会长郑欣淼访谈   熊元义  《云梦学刊》2006(5)
“反叛—抗世”型生命范式“批判—解构”型话语形式——青年鲁迅的精神建构之一   彭小燕  《云梦学刊》2006(5)
人与城的对话:鲁迅与租界化的上海    李永东  《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5)
祥林嫂是节妇典型吗?   陈德滋  《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5)
《野草》:夜晚的哲学   祝 勇  《书屋》2006(9)
鲁迅的“战士真我”及其译作《出了象牙之塔》   彭小燕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5)
鲁迅践行教育改革浅析   祖秉钧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5)
鲁迅接受发生偏差的原因分析   王光斌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5)
理解儿童、指导儿童、解放儿童——论鲁迅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当今启示   钟昭会  《毕节学院学报》2006(5)
瞿秋白与鲁迅的患难之交   叶介甫  《文史天地》2006(9)
发人深省的巨变——鲁迅《故乡》中闰土形象分析   许凡军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
论鲁迅喜剧观的三个问题   黄志刚  《四川戏剧》2006(5)
“沉默鲁迅”(1909—1917)思想建构的一份补证——对《怀旧》及鲁迅相关日记的细读性分析   彭小燕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5)
魏晋风度与“鱼道主义”:[《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洪治纲  《当代文坛》2006(5)
最后的鲁迅(随笔)   子 静  《四川统一战线》2006(9)
左翼文学旗帜下的师生和战友——鲁迅与周文关系研究   张 芬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9)
鲁迅与哈代乡土文学共异性研究   李雪梅  《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5)
鲁迅杂文中笑话的运用艺术   冉亚平  《西北职教》2006(9)
论鲁迅的马克思主义古代文学研究   张胜利  《甘肃社会科学》2006(5)
“国民性神话”的神话   陶东风  《甘肃社会科学》2006(5)
非暴力呐喊者鲁迅   刘青汉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6(5)
韩石山:贬鲁抬胡为哪般?   杨光祖  《社科纵横》2006(9)甘肃
愤世•沉沦•自戕——《孤独者》的人物命运剖析   宋 洁  《社科纵横》2006(9)
论《萧伯纳在上海》在中国媒介批评史上的地位   胡正强  《当代传播》2006(5)
论鲁迅与显克微支共性创作旨归   李坚怀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5)


2006-10
鲁迅与中国神话及传说   任广田  《鲁迅研究月刊》2006(10)
寻求反抗和叫喊的呼声——鲁迅最早接触过哪些域外小说?   陈漱渝  《鲁迅研究月刊》2006(10)
关于孔乙己原型及其他   高道一  《鲁迅研究月刊》2006(10)
“立人”——谁立人?   刘春勇  《鲁迅研究月刊》2006(10)
总会有人走近和诠释这部经典的——2005年版《鲁迅全集》第1卷注后琐言   孙玉石  《鲁迅研究月刊》2006(10)
论《两地书》的成书与出版   倪墨炎  《鲁迅研究月刊》2006(10)
竹内好三封来信及一份《声明》   鲍耀明  《鲁迅研究月刊》2006(10)
感受历史的呼吸——编辑后记   孔海珠  《鲁迅研究月刊》2006(10)
亲情、仇恨、不辨解说——再谈“二周”兄弟失和   刘丽华  《鲁迅研究月刊》2006(10)
鲁迅与日本友人鹿地亘——纪念鲁迅逝世70周年   孙金科  杨定法  《鲁迅研究月刊》2006(10)
鲁迅的1933   姜异新  《鲁迅研究月刊》2006(10)
成规世界的陌生之旅——从叙述视角的选择技巧看鲁迅小说艺术效果   李 致  《鲁迅研究月刊》2006(10)
2005年版《鲁迅全集》注释补正五则   吴作桥  《鲁迅研究月刊》2006(10)
《鲁迅全集•〈绛洞花主〉小引》注释补正   陈元胜  《鲁迅研究月刊》2006(10)
个人的自觉与文学的自觉——高俊林《现代文人与“魏晋风度”》序   王富仁  《鲁迅研究月刊》2006(10)
少时读鲁迅   黄子平  《鲁迅研究月刊》2006(10)
我还不能“忘记”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   王德后  《鲁迅研究月刊》2006(10)
徐 (此处的字是言字边一个于)缘何为鲁迅鸣不平?   袁良骏  《鲁迅研究月刊》2006(10)
陈柏坚和他的《鲁迅头像》   李允经  《鲁迅研究月刊》2006(10)
听魯迅谈他的杂文言说环境、方式与命運   钱理群  《中国文化》2006(2)
作为艺术家的魯迅  钱理群  《中国文化》2006(2)
鲁迅残简系年   止庵  《博览群书》2006(10)
敬隐渔是译介鲁迅作品第一人   陈开第  《纵横》2006(10)
中国现实主义美术的拓路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   凌承纬  《美术》2006(10)
鲁迅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   贺秋石  《求是》2006(20)
“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张梦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10.12
纪念鲁迅的方式   孙郁  《北京日报》2006.10.17
1946-2006:鲁迅七个十年祭   张梦阳  《中华读书报》2006.10.18
鲁迅作品气势谈   宁青  《文艺报》2006.10.19
《申报•自由谈》与鲁迅后期的杂文创作  朱旻  《文艺报》2006.10.19
鲁迅精神的坚定实践者  郑晓林  《文艺报》2006.10.19
文学在制约与反制约中发展   莫文斌  《文艺报》2006.10.19
鲁迅在今天的意义   张梦阳  《光明日报》2006.10.23
是胡适也是鲁迅   柳士同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6(10)
“哀莫大于心不死”的胡风——胡风之女张晓风访谈录(连载一)   许水涛  《文史精华》2006(10)
论《狂人日记》中的黑夜意象   汲安庆  《名作欣赏》2006(20)
闪回:叙事主体内省的彰显——对鲁迅《祝福》的再解读   孙红震  《名作欣赏》2006(20)
从叙事学角度读《狂人日记》   贾建红  《名作欣赏》2006(20)
鲁迅论戏剧人物的塑造   刘家思  《戏剧文学》2006(10)
《惜别》   张恩和  《文汇读书周报》2006.10.13
在历史编年和时代图像中感受鲁迅   张梦阳  《文汇读书周报》2006.10.13
向死而生——浅论《野草》的死亡意识   伍晓莉  《安徽文学》2006(10)
论鲁迅创作中的“童年情结”   吴旭辉  《安徽文学》2006(10)
浅谈鲁迅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   齐环玉  《安徽文学》2006(10)
鲁迅与厦门(三则)   赵家欣  《政协天地》2006(10)
鲁迅:一个并未远行的伟人——为纪念鲁迅逝世70周年而作  李雪娥  《政协天地》2006(10)
鲁迅的智慧   孔庆东  《世界》2006(10)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鲁迅研究辨析   吴中杰  《世界》2006(10)
我看鲁迅小说中的人物   姚刚  《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10)
浅谈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   卢少伟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10)
萧红在汉九个月   邓先海  《武汉文史资料》2006(10)
《野草》里的“过客”与柳诗中的“渔翁”   杜方智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0)
鲁迅对夏目漱石的理解   杜云南  《文史博览》2006(20)
作为公务员的鲁迅   吴海勇  《同舟共进》2006(10)
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陈丹青  《同舟共进》2006(10)
鲁迅活着  陈明远  《同舟共进》2006(10)
“不能”与“不为”——鲁迅晚年为何中断文学史著述   陈平原  《同舟共进》2006(10)
鲁迅:一个民族的符号   傅国涌  《同舟共进》2006(10)
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   钱理群  《同舟共进》2006(10)
鲁迅:一个真正的反现代性的现代性人物   阳敏  《南风窗》2006(20)
鲁迅的生活智慧   孔庆东  《廉政瞭望》2006(10)

2006-11
一桩解不开的心结——须藤医生在鲁迅重病期间究竟做了些什么?   周海婴  《鲁迅研究月刊》2006(11)
《鲁迅自选集》解读——在韩国岭南中国语文学会2006年度下半期全国学术大会上的报告   张铁荣  《鲁迅研究月刊》2006(11)
关于《鲁迅自选集》   (韩)赵诚焕  《鲁迅研究月刊》2006(11)
20世纪30年代:鲁迅、纪德与苏联和共产主义——纪念鲁迅诞辰125周年、逝世70周年   李春林  高 翔  《鲁迅研究月刊》2006(11)
鲁迅原典文献注释类型研究   徐鹏绪  赵连昌  《鲁迅研究月刊》2006(11)
永恒的“红星”在世界闪耀——纪念斯诺百年华诞   张小鼎  《鲁迅研究月刊》2006(11)
周作人《童谣研究手稿》考述   陈泳超  《鲁迅研究月刊》2006(11)
谈耶稣受难的故事——以鲁迅散文《复仇(其二)》为中心
                    The Story of the Crucifixion           周楠本  《鲁迅研究月
刊》2006(11)
托乎提•巴克同志访谈录   黄 川  《鲁迅研究月刊》2006(11)
《坏孩子和别的奇闻》的两件旧闻   朱金顺  《鲁迅研究月刊》2006(11)
江南陆师总办俞明震——被鲁迅研究忽略了的一位人物   吕 山  《鲁迅研究月刊》2006
(11)
我的外公苟克嘉   孙吉生  《鲁迅研究月刊》2006(11)
论鲁迅的自然科学精神   张雪莉  钱长炎  《鲁迅研究月刊》2006(11)
浮动的都市蜃景——试论鲁迅《故事新编》后期作品与上海都市生活   刘 晓  《鲁迅研究月刊》2006(11)
鲁迅藏明信片概述   夏晓静  《鲁迅研究月刊》2006(11)
真理、谎言与扯淡   黄子平  《鲁迅研究月刊》2006(11)
在厦门举行的鲁迅逝世追悼大会   洪卜仁  唐 琰  《鲁迅研究月刊》2006(11)
随感录(三)   王观泉  《鲁迅研究月刊》2006(11)
追寻先生的足迹 武警梅州消防支队蕉岭中队举行纪念鲁迅诞辰125周年暨逝世70周年主题教育日活动   李勇  《鲁迅研究月刊》2006(11)
复活书简中真实的鲁迅   张德明  《中国图书商报》2006.11.14
“东风不与周郎便”   潘国彦  《出版史料》2006(4)
“催促新的产生”——李小峰的编辑生涯   李中法  《出版史料》2006(4)
“文生社”旧事——鲁迅、巴金与“译文丛书”   刘 麟  《出版史料》2006(4)
鲁迅与《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的出版   刘运峰  《出版史料》2006(4)
《鲁迅全集》四大版本编印纪程   张小鼎  《新文学史料》2006(4)
“祥林嫂”是谁?   刘春勇  《北京社会科学》2006(6)
存在主义视野下的《野草》:鲁迅超越生存虚无,回归“战士真我”的“正面决战”(下)   彭小燕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6)
周作人女性观中的异质性成分   徐 翔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6)
蒋光慈与“同路人”问题在中国的输入   齐晓红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6)
鲁迅的几种读书方法   薛吉辰  《知识就是力量》2006(11)
鲁迅和毛泽东戏曲观浅探   王志蔚  《中国戏剧》2006(11)
鲁迅胡适并行不悖   徐迅雷  《观察与思考》2006(21)
意义的生成与发现——重读鲁迅《儗播布美术意见书》   韩传喜  《国画家》2006(6)
鲁迅小说常用修辞方法   冉祥谦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6)
谈《药》的结构对主题的深化   李 妍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文革”中的周扬批判   孙书文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6(12)
老调重弹为哪般?——韩石山《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读后   魏邦良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6(12)
鲁迅小说的女性意识   陈一军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6)
鲁迅: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   骆 平  《名作欣赏》2006(22)
大气诗人的想象力——鲁迅《野草》解读   刘高峰  《名作欣赏》2006(22)
“放出眼光”与“将彼俘来”——用鲁迅的眼光看中国当下的文化与文学   徐文海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4)
鲁迅序跋中的世界文化视野   傅义正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6)
《阿Q正传》的艺术缺陷及原因   申 燕  《阴山学刊》2006(6)
鲁迅翻译观探析   王银屏  《理论界》2006(11)
鲁迅《影的告别》与尼采《影子》思想比较   孙 羽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1)
理想与现实的二律背反——浅谈鲁迅对物质和精神的认识转变   付喜艳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6)
论鲁迅小说的言语反讽艺术   周丽萍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6)
鲁迅《无题(洞庭木落楚天高)》诗“涴”字义辨   李思乐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6)
崔曙海与鲁迅小说比较论略   李宝龙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6)
论“五四”时期的“语言文字革命”——以鲁迅、胡适为中心   陈占彪  《文艺争鸣》2006(6)
启蒙的两种路向——论“五四”前后胡适与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   汤景泰  《北方论丛》2006(6)
鲁迅与聂绀弩   王吉鹏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6)
“新故事新编”:当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另类写作——兼谈“故事新编”文体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生成   吴秀明  《学习与探索》2006(6)
鲁迅诗歌漫评   吴中杰  《文学报》2006.11.02
鲁迅丧仪二三事   散 木  《检察风云》2006(22)
“病中国”之愚昧农民与“桃源乐土”之纯朴农民——鲁迅文学世界中的的两种农民形象类型初探   张丽军  《中文自学指导》2006(6)
鲁迅对于日本的意义——以“竹内鲁迅”为中心   杨 早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4)
30年代文学论争与商业化倾向   高丽琴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4)
阿Q与堂•吉诃德比较研究   李承辉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4)
论鲁迅小说的叙述形态   吴效刚  《江苏社会科学》2006(6)
芥川龙之介在中国   文洁若  《译林》2006(6)
鲁迅书法的价值判断   张瑞田  《美术报》2006.11.04
《新青年》作家群佛教观的嬗变轨迹   袁 园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无名大众的生命意识形态透析——解读鲁迅与朗格塞的“无名人物小说”   韩 燕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6)
从庞德和鲁迅的不通顺翻译看译者主体性   朱凌燕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6)
鲁迅与巴人   王吉鹏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现代性阐释烛照下的创新之思——评王晓初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多重视野》   王吉鹏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6)
在跨文化对话中开拓鲁迅研究的新局面——“鲁迅:跨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白 苇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6)
鲁迅小说诗学浅析   高 兴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6)
从《祝福》《离婚》《伤逝》看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钟小安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6)
“我自爱我的野草”——重读《野草》   郝明工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6)
回味与反思——重温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反思当前儿童教育   张权生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6)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的鲁迅异化翻译理论   张 杰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
“狼”与“启蒙”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06(6)
《药》的主旨辨析   周甲辰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鲁迅作品的语言——扎根于文言沃土的白话奇葩   何家荣  《池州师专学报》2006(6)
厦门时期的鲁迅:温暖、无聊、寻路   朱水涌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6)
鲁迅作品中的后殖民文化批判   朱双一  《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6(11)
鲁迅梁实秋翻译论战综述   杨玉玲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11)
鲁迅《雪》的意象和寓意   张 立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
生命的畅想——神话   马 涛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
从《野草》看鲁迅的隐秘情操   刘彦荣  《江西社会科学》2006(11)
鲁迅与《聊斋》   子 矜  《蒲松龄研究》2006(4)
杂文历史小说:穿越历史和现实悖论的一种可能——论鲁迅《故事新编》与王小波的历史小说   房 伟  《东岳论丛》2006(6)
试谈拟人化手法在鲁迅作品中的运用   张小琴  《科技信息》2006(11)
感悟鲁迅   郑 民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11)
陈奂生与阿Q人物形象比较谈   李建设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11)
“三味书屋”何谓“三味”?   郭来坪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11)
生命之美——从美术绘画看鲁迅   胡 策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11)
传神写意的手部细节——论鲁迅小说中对“手”的细节描写   宋耀荣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中国的脊梁——解读《非攻》、《理水》并澄清一些是似而非的问题   刘春勇  《中州学刊》2006(6)
周恩来鲁迅之先祖源自汝南周氏   陈文英  《中州学刊》2006(6)
“幻灯事件”与“找茬事件”——竹内好的别样解读   张景兰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6)
竹内好“国民文学论”与中国人民文学的问题   铃木将久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6)
思想是如何成为自身的——解读“竹内鲁迅”的一种线索   程 凯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6)
作为媒介的竹内好与中国现代传统   张 宁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6)
黑暗中的颠覆与狂欢——试析鲁迅《野草》中的“梦”   海萍丽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6)
保持“我自己的面目”——李长之的书评及其个性   郑 园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6)
周氏兄弟早期思想演变与文学活动及观念   付建舟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鲁迅的世界和世界的鲁迅——纪念鲁迅逝世70周年   杨剑龙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6)
我们应这样看鲁迅   谢艳丽  《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11)
寻找和鲁迅先生共鸣的基点   陈玉兰  《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11)
“韧”:继承鲁迅精神的切入点  陈鹏飞  《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11)
我眼中的鲁迅——“我与鲁迅”调查综述   郭海伟  《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11)
鲁迅小说“油滑”手段与浙东戏曲“二丑艺术”   左尚鸿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4)
070216728跨文化对话:纪念鲁迅诞辰125周年暨远东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方长安  《长江学术》2006(4)
06121632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化反思   徐华江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6)
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关注心灵•催化良知   夏 敏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6)
《秋夜》:《野草》的“序”   汪卫东   《中国文学研究》2006(4)
鲁迅早期的尼采观新探   黄怀军  《中国文学研究》2006(4)
胡风的现实主义:置身作为存在样式的开放   文贵良  《中国文学研究》2006(4)
鲁迅风格一解:“解剖台的文学”——兼探鲁迅之“刀笔”的文化根由   詹志和  《中国文学研究》2006(4)
鲁迅•现实主义与政治时尚——《呐喊》、《彷徨》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史研究之三)   周仁政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4)
郁达夫与鲁迅日记的比较研究   易惠霞  《船山学刊》2006(4)
两种启蒙话语的对立与冲突——论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现代性价值观的思想差异性   宋剑华  《云梦学刊》2006(6)
鲁迅的体育思想   何 叙  《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6)
论《伤逝》的叙事技巧   邹华秀  《怀化学院学报》2006(6)
民族原初生命力的归复——论《故事新编》与鲁迅的复古思想   曹林红  《求索》2006(11)
强作惊人语背后的曲解与悲哀   耿 法  《书屋》2006(11)
比较《红楼梦》与《狂人日记》的“荒唐之言”   黄惠民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4)
“看”与“被看”的差异——比较鲁迅小说与莫言《檀香刑》中的“看客”   徐祺琪  《河池学院学报》2006(4)
韩国鲁迅研究的启示和东亚鲁迅研究意义   陈方竞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6)
鲁迅与陈独秀对道教和道士思想的批判   王福湘  《肇庆学院学报》2006(6)
“鲁迅战斗精神”对台湾的影响   徐秀慧  《华文文学》2006(6)
穆木天外国文学翻译与中国现代翻译文学   陈方竞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6)
“以悲观作不悲观,以无可为作可为”——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陈丽霞  《南方论刊》2006(11)
阿Q:人性丑陋的化身——《阿Q正传》新论   陈 非  《广西社会科学》2006(11)
自然抒写与“故园小说”中的价值秩序重构   张艳梅  《广西社会科学》2006(11)
鲁迅和顾颉刚开列的书目   韩 府  《阅读与写作》2006(11)
走向历史的诗学研究——乔依斯和鲁迅比较研究之七   王 苹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4)
孤独的战士——试论寂寞对鲁迅创作的意义   王雅青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
“全球化”文化语境下的鲁迅   古大勇  《云南社会科学》2006(6)
出色的细节处理——鲁迅小说关于笑的描写   叶润桐  《贵州文史丛刊》2006(4)
鲁迅与佛教文化   龙永干  《贵州文史丛刊》2006(4)
论鲁迅启蒙思想的多元性   唐善林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6)
虚伪身份比照的荒诞效果——鲁迅小说叙事艺术之一   张晓勇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6)
鲁迅小说中的民俗描写   向天华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从《伤逝》看鲁迅的爱情观   杜春海  《天府新论》2006(6)
试析鲁迅对封建专制主义批判的思想轨迹   吴二华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6(6)
鲁迅与茅盾:左翼“两大台柱”的联手与贡献   陈桂良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1)
论《故事新编》中的“油滑”   杨若蕙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涅槃式的文化建构——《故事新编》浅探   杨 泉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4)
鲁迅早期诗歌解读   张伟巍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lobenicht的塔》《社戏》:现代隐喻小说文本   冯望岳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6)
鲁迅的英雄气质与英雄崇拜新探   杨宝珊  《社科纵横》2006(11)
女人的一曲哀歌——论《呐喊》《彷徨》中的女性形象   闫顺玲  《社科纵横》2006(11)
略谈《伤逝》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李发科  《青海教育》2006(11)
大音稀声 韵味悠长——从周作人的《乌篷船》谈起   艾 翔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4)


2006-12
在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张梅颖  《鲁迅研究月刊》2006(12)
永远的鲁迅——在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0月19日)  孙家正  《鲁迅研究月刊》2006(12)
在鲁迅逝世70周年暨北京鲁迅博物馆建馆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单霁翔  《鲁迅研究月刊》2006(12)
庆祝鲁迅博物馆建馆五十周年   海婴  《鲁迅研究月刊》2006(12)
建馆五十周年致辞   孙郁  《鲁迅研究月刊》2006(12)
鲁迅逝后70年所想——从白话之争看鲁迅与瞿秋白的异同   (日)丸山昇著  陈 馨译  《鲁迅研究月刊》2006(12)
关于“青年必读书”问题的再思考   顾 农  《鲁迅研究月刊》2006(12)
鲁迅的宋玉批评实践及其文学史学的思考   刘 刚  《鲁迅研究月刊》2006(12)
鲁迅:奇迹般的起点   阎浩岗  《鲁迅研究月刊》2006(12)
伦理困境与欲望叙事——审鲁迅的《离婚》   罗 华  《鲁迅研究月刊》2006(12)
论鲁迅报刊的“圈子”及其他   张 荔  《鲁迅研究月刊》2006(12)
唤醒中韩民族的自觉之心——谈鲁迅的《阿Q正传》与金东仁的《红山》   (中)张淑贤  (韩)金银惠  《鲁迅研究月刊》2006(12)
透过广告语言看中西文化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方面的差异(一)   胡忠丽  《鲁迅研究月刊》2006(12)
“十七年”时期鲁迅作品的教参解读   薄景昕  《鲁迅研究月刊》2006(12)
“进斯世于极乐之万物玄同”——近代墨学复兴对钱玄同的影响   刘贵福  《鲁迅研究月刊》2006(12)
难忘的印象   董每戡  《鲁迅研究月刊》2006(12)
也说“北大讲义费风潮”——兼说蔡元培的“小题大做”和鲁迅的“即小见大”以及冯省三其人   散 木  《鲁迅研究月刊》2006(12)
关于“鲁迅纪念诗话”  季樟桂  《鲁迅研究月刊》2006(12)
一部未及出版的《鲁迅先生序跋集》   于 静  《鲁迅研究月刊》2006(12)
在跨文化对话中开拓鲁迅研究的新局面——“鲁迅:跨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晓初  《鲁迅研究月刊》2006(12)
异见纷呈,热烈切磋——江苏瞿秋白研究会第三次中青年学者研讨会(2006.10.27-29)   刘福勤  《鲁迅研究月刊》2006(12)
走近鲁迅、解释鲁迅的一部力作——朱寿桐《孤绝的旗帜——论鲁迅传统及其资源意义》解读   陈南先  《鲁迅研究月刊》2006(12)
废名《跟青年谈鲁迅》   高 信  《鲁迅研究月刊》2006(12)
堕民与《我谈“堕民”》   李 乔   《鲁迅研究月刊》2006(12)
序跋两篇   朱 正   《鲁迅研究月刊》2006(12)
   《重读鲁迅》后记
   《鲁迅回忆录正误》重版后记  
胡适对鲁迅的“绅士”风度   袁良骏   《鲁迅研究月刊》2006(12)
补白   高道一  《鲁迅研究月刊》2006(12)
沉痛悼念丸山昇先生   《鲁迅研究月刊》2006(12)
唁电   《鲁迅研究月刊》2006(12)
真实鲁迅存在于认识的历史过程中   蔡 焜  《文艺报》2006.12.02
郜元宝:犹在“二周”之间   《中华读书报》2006.12.06
那年那月读书事   黄敏兰  《中华读书报》2006.12.06
文学翻译的难点   张建丽  《中华读书报》2006.12.06
抗战期间 鲁迅在香港、新马等地引起的文化反响   葛 涛  《中华读书报》2006.12.06
鲁迅开出的另类“书单”   顾 农  《中华读书报》2006.12.13
论鲁迅《野草》的历史意识   李玉明  《文艺研究》2006(12)
日本鲁迅研究概观   张梦阳  《文艺研究》2006(12)
鲁迅与刘半农误会始末   朱 洪  《百年潮》2006(12)
鲁迅人生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沈芝霞  《中国青年研究》2006(12)
Tolerance的胡适和Intolerance的鲁迅(Ⅲ)   邵建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6(12)
鲁迅先生的讲演   傅国涌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6(12)
鲁迅的微言大义——重读《狂人日记》   何贤桂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6(12)
他使我觉得是在人间,是在人间活着——鲁迅爱情散文诗《一觉》赏析   胡尹强  《名作欣赏》2006(23)
被消解的圆满故事圈套——论鲁迅的《奔月》和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   孙秋英  《语文学刊》2006(24)
我所知道的鲁迅给党中央送火腿的点滴情况   刘耀东  《党史纵横》2006(12)
论鲁迅的戏剧接受观   刘家思  《戏剧文学》2006(12)
关于“书法秀”与鲁迅的“文摊秘诀十条”   皮祖政  《美术报》2006.12.30
女娲神话的现代阐释——《补天》与《女神之再生》比较   谭 杰  《江西社会科学》2006(12)
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价值   杨 莉  《江西社会科学》2006(12)
解读鲁迅文学作品中哲学与文学的融合——《野草》   蒋岳林  《山东文学》2006(12)
任心闲谈胸臆健,涉笔成趣诗味真——《朝花夕拾》的艺术个性浅说   高根弟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12)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鲁迅手中的运用   黄守友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12)
文学革命以来的“爱情革命”观三部曲   吴登云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12)
祥林嫂的意义   金立群  《湖北社会科学》2006(12)
晚开的玫瑰——鲁迅与许广平的婚恋   谭晓婷  《党史天地》2006(12)
鲁迅对尼采的选择与接受   陈少辉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12)
鲁迅与许地山女性问题观异工   申 燕  《求索》2006(12)
鲁迅对近代中国新兴木刻发展的贡献  谢 春  《求索》2006(12)
以私人的方式想念鲁迅   陈丹青  《文史博览》2006(23)
鲁迅祭   木 心  《南方周末》2006.12.14
鲁迅的思想短板   朱学勤  《南方周末》2006.12.14
胡适、鲁迅与陈德征   王彬彬  《南方周末》2006.12.14
鲁迅:在东亚的天空下   夏 榆  《南方周末》2006.12.14
竹内好的鲁迅   夏 榆  《南方周末》2006.12.14
“韩国鲁迅”的鲁迅   夏 榆  《南方周末》2006.12.14
“纵读”鲁迅   止庵  《出版广角》2006(12)
鲁迅十题   彭匈  《出版广角》2006(12)
让鲁迅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钱理群  《基础教育》2006(12)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