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成果
“鲁迅与书法”学术研讨会综述
发布日期:2007-11-22         浏览数:


   

由北京鲁迅博物馆、中国鲁迅研究会联合主办的“鲁迅与书法”学术研讨会于20071031在“华夏笔都”江西省进贤县举行。来自北京、天津以及全国各地的鲁迅研究专家、书法家及研究者汇聚一堂,围绕对鲁迅的书法的评价、鲁迅的书法的艺术特色、鲁迅书法和传统文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在致辞中指出:“鲁迅先生的书法能有很高的成就,既得力于他的勤奋,得力于他的艺术天分,更重要的是,得力于他高尚的人格和广博精深的学问。内蕴丰厚,发之于外,即便随意为之,也自成一格,自足珍贵。……今天,各位专家学者聚集在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以毛笔制作名闻遐迩的进贤县,探讨鲁迅书法艺术的源流和特色,体会鲁迅先生书法艺术的精神内涵,研究现代文化与传统文明之间的深刻联系,弘扬民族文化,可喜可贺。”
    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研究员指出鲁迅先生许多手稿有幸被保存了下来,使我们能窥见其写作的心境及过程。他的秀美的笔触,灵动而不失古韵的神姿,给人巨大的享受。写作过程,不仅是精神表达的过程,也是美的呈现的过程。先生即便是在最忧患和痛楚的时候,其笔锋亦楚楚动人,有幽深的情采在,那种入微而守静的恬澹之气,与其倜傥的狂士之风,形成了一种韵律的反差。

 

对鲁迅的书法的评价

 

很多与会学者指出“鲁迅与书法”这个题目的新颖和意义。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孙玉石教授认为用这个题目开会,必然会在将来的鲁迅学术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如何评价鲁迅的书法,鲁迅是不是书法家,与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孙玉石教授指出从学术的标准来讲,还不能说鲁迅就是一位书法家,但鲁迅的书法可能比有些书法家的作品的传世生命力还要长久。他不是书法家,因为鲁迅从没有把写字当作书法艺术去追求和实践,因为鲁迅的字还没有达到传统的书法家应该有的水准,也因为鲁迅这些墨宝都是随兴而写,并没有独自成章的规范。鲁迅不是大书法家,但是鲁迅的墨宝表现了鲁迅的精神、情趣、个性、襟怀,他是个人随兴而写的书法的一个最杰出代表之一。因此,可以认可鲁迅的这种书法有极高的价值,可以进行研究,真正出一些研究的成果,也从这里拓宽出来对书法本身规范的认识:非书法家的书法,能达到一种什么境界,什么高度。

中国社科院的张恩和教授认为,书法是一种技,是一种艺,不是道。鲁迅所强调的是他的思想,他的书法只不过是他文章思想的一个载体。

 

 

 

 

中央美术学院的刘涛教授认为鲁迅还是一个传统的文人字,鲁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书写方式,不要把鲁迅当一个书法家来看待。鲁迅的书法还有一个形成期的问题,可以宽泛地定在二十年代,如果再具体一点,就是在北京教育部供职期间。

 

 

 

 

北京鲁迅博物馆的肖振鸣馆员则认为鲁迅不仅可以独树一帜地树立于中国书法名家之林,而且鲁迅的书法称之为民国第一行书是不为过的。

北京大学的高远东副教授认为鲁迅有书法作品,鲁迅的书法作品达到了书法家的艺术水平。但是书法家在创作书法作品的时候,是抱着创作书法作品写的,不是实用的心态。而历史上好的艺术品,很多都是抱着实用的目的写的,像王羲之。鲁迅写字,其实两种情况都有。所以,关键还是看他的字究竟达到了什么水平。

中国书法报社的孟会祥认为鲁迅是书法家,研究鲁迅的书法要撇开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从纯粹书法的角度去评价鲁迅的书法,看鲁迅书法的来源,分析他的审美意义,阐发他将来的影响,也就是开掘鲁迅书法的现代意义和将来价值。

北京市中学特级教师、书法爱好者刘德水认为鲁迅的书法是不可复制的,因为鲁迅先生无心做书家,只是在写字,所以他的书法技术性的东西少,自然。

 

鲁迅书法的艺术特色

 

与会代表一致肯定了鲁迅的书法的艺术价值,并对鲁迅的书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鲁迅研究专家朱正先生认为以他个人的审美标准来看,鲁迅的书法比郭沫若的要好。郭沫若对鲁迅书法的评价也得到多数与会代表的首肯:“所遗手迹,自成风格。融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逐唐宋,直攀魏晋。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 (《鲁迅诗稿·序》)孙玉石教授认为鲁迅的书法写得非常好,他一生留下了许多墨迹,对于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襟怀、艺术修养、文化底蕴,有极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鲁迅的书法充满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沉静、幽稳,疏朗有致,蕴藏风骨于雍容之中,有一种耐人反复赏阅的魅力。鲁迅和周作人的书法比较,周作人是写字,很有性情,但鲁迅是写书法,虽然鲁迅不是书法家,但他的作品是书法。

 

 

 

 

张恩和教授指出鲁迅的字毫无疑问是写得很好的,曾有几篇研究鲁迅书法的文章,有人说鲁迅小时候学欧体,而郭沫若说他“融冶篆隶于一炉,远逐唐宋,直攀魏晋。”鲁迅的字受章草的影响很大,章草是隶书的简化,看着有味,看得有劲。字如其人,看鲁迅的字,他的韧性,他的严谨,都进入了审美的领域了。

刘涛教授指出鲁迅的小行书有很放松的一面,但他又是紧着的,不是放松得扬出去。把鲁迅的手迹和毛泽东、郭沫若的手迹对比,明显毛泽东和郭沫若的书法是张扬在外的,气是放出来的;而鲁迅是含蓄的流畅,不是外放的。正所谓“书如其人”,这个“人”是指性格的人。毛泽东、郭沫若、鲁迅是题字最多的。鲁迅的是辑字。辑鲁迅的字来做书籍报刊的名称、文化单位的标牌,包括宣传品、印刷品,这和人们对鲁迅的崇拜、和鲁迅的影响很有关系。他的书法有他的个性。鲁迅的字是含蓄的,宽博的。它笔道厚,笔与笔之间是流畅的。而且有很多是隶笔,像翻笔,像皴,他写得比较短,隶书里往往是一挑就完了。他带着隶书,还有篆书,篆书他写得稍微生硬一点,但隶书他是融进去了,而且翻笔比较多。但是主体还是行书的笔调,他也不张狂,很稳健,也很圆润,但是有一种内在的遒劲。

中国书法报社主编兰干武谈到鲁迅的文学给我们的印象是很犀利,但是他的书法恰恰相反,他的书法圆融、浑厚一些。但往深处看,也有一些共同之处,他的文学也有比较婉转的地方,比如“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他的书法是很厚的,也有很遒劲的一面。

绍兴鲁迅纪念馆馆长钱小良指出,中国文化的致中和境界,在鲁迅书法中有明显的体现。审视鲁迅书法,在高度理性的平和中,无一丝一毫火气。

 

 

 

 

鲁迅书法和传统文化

 

就鲁迅书法中吸取的传统文化资源,与会学者作了很多具体的论述。北京鲁迅博物馆的张杰研究员指出,鲁迅和金石学的关系,到现在为止,几乎很少有人涉及,而金石学,恰恰和鲁迅的书法关系最为密切。书法界从继承传统的角度有两派,一种是碑派,一种是帖派。鲁迅作为书家,是碑派的。鲁迅在继承传统方面,有非常优越的条件和扎实的功底,他在金石学方面下了非常大的工夫。可以这么说,仅仅在石刻方面,他的收藏就非常惊人。鲁迅除了收藏之外,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这种研究不单是从书法的角度,可能更重要的是从金石学的角度。江西省广丰县文联主席、书法家杨剑也指出鲁迅研究金石,对书法有影响。

中国社科院的扬之水研究员指出鲁迅反传统,反对的是传统中禁锢了生命的那部分,不管是政治生命,还是艺术生命,还是整个人的生命。而汉魏六朝之间正好是生命弘扬的一部分,鲁迅吸取的传统主要是汉魏六朝的部分。鲁迅反传统和接受传统,前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文如其人”,这个人,表现的是自然的人,而不是社会的人。

北京鲁迅博物馆的夏晓静馆员从鲁迅收藏的5100余种、6200余张历代金石拓片的分析中,指出鲁迅书法中吸收的传统资源。浙江湖州师院的余连祥教授谈到了鲁迅的书写工具,鲁迅一生基本上用的都是金不换的笔。用羊毫写魏晋人的字。鲁迅的字有魏晋以前金石的味道,而且从章草化出来,基本上是字字独立的,你可以单个字地欣赏。

此外,一些与会学者就鲁迅书法中的具体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鲁迅研究专家王世家先生具体论述了鲁迅两幅《自题小像》诗稿的书写及保存。文先国先生分辨了鲁迅与许广平同钞《嵇康集》的墨迹。江西省金溪县史志办的曾铭介绍了在江西省金溪县发现的鲁迅祖父周福清颁布的告示碑。书法研究者梁毅指出鲁迅颇为喜欢弘一法师、陈师曾、乔大壮的字,从中可以窥见鲁迅欣赏书法的类型。

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助理黄乔生研究员作大会总结,指出“鲁迅与书法”这个题目很好,有继续探讨的可能性和广阔的空间。   

0 +1
0